公开征集项目 “奇点” 是 “上海种子” 特别设立的青年板块。其名谐音“起点”,旨在挖掘出生于 “89后” 的中国新生代人才,收集他们关注的议题,激励他们将奇思妙想落地。“奇点”项目与西蒙·卡斯泰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创立的研究平台89plus合作,经过在全中国范围内的公开招募,来自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电影、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300逾位申请者,回应首届上海种子的主题 “远景2116”,提交了他们的创想方案。经过两轮评选,李龙雨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西蒙·卡斯泰、颜晓东、张涵露、林秀映徐文恺共同组成的国际评委团最终评选出12位优胜者,于9月3日至11月13日期间在水乡朱家角展示他们的成果,11位来自“89plus”的优胜者的作品也将共同展出。


12位“奇点”入选者(排名不分先后):冯冰伊胡伟、胡为一、黄晶莹、黄乐玮林立峰、罗苇王文佳王梓许世鹏凌明展销场)周恺

 

1.冯冰伊| Feng Bingyi

c1 work6

  “Clitche”,2014—2016,冯冰伊。(视频影像混合媒体装置,艺术家作品授权)

冯冰伊(中国浙江,1991) 是一名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创作形式主要包括影像装置、摄影、动画等。冯冰伊擅长用影像语言作为表达媒介, 用诗性的语言构建自我意识的叙事空间。她于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近作包括:《你一生的故事 I》《退浪》《但它是漂浮的》《关于赫尔迦以及其他》(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优秀作品金奖)。主要展览有大声展(2012年和2014年)、柏林Pandemonium又一次发声——来自上海的媒体艺术(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开馆展(2014年)。

冯冰伊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就一直在寻求突破,力求转变电影和录像艺术的传统生产手段。冯冰伊的长期项目Clitche运用跨学科实验主义的概念作为她创作和反思的基础。她通过“文字—图形—空间”之间的联系创作的作品,共分为五部分,使用的素材包括纸张、视频等。Clitche的每一部分以不同的方式重置文字、视频、图形和物体,反应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怎样在叙事和非叙事之间创造联系。她合并了“glitch”(故障)和 “cliché“(陈词滥调),应和了17世纪地理学家詹姆斯·赫顿的言论:“我们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

 

2.胡伟| Hu Wei

作品图1 作品图2

 “硬世界,软世界”,2015,胡伟。(视频影像,单路视频,15分05秒,艺术家作品授权)

胡伟(中国辽宁,1989),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荷兰艺术学院(Dutch Art Institute)。他现阶段的艺术实践侧重于从社会政治学和哲学的角度探索人与科技(机器)的调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一方面,他从生物政治的角度揭示科技(机器)是如何影响和“控制”人的情感、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推测和思辨当代图像(“人的”或“非人的”)是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被生产和被赋予意义的。他近期的展览包括《对牛弹琴》(2016,荷兰)、《破土》(2016,美国)、《虚假,欺骗》(2015,葡萄牙)。

在作品《硬世界,软世界》中,胡伟探讨了我们的身体、科技以及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且如何理解身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多重含义。这件作品探讨了被投射在人造科技的身体状态。艺术家首先取材于典型的现代化的城市社区环境和人在其中的生存状态,并将人的身体能动性和其周围生活中的工作的机械装置相结合,对比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能量消耗和节奏变化。随之,艺术家继续讨论了在科技和生产中产生的新型的对“人”的控制、隐藏的劳动关系、人造的生活状态、数码的物质性等问题。作品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心理经验,并试图将此经验逐步根植于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未来科技的思考当中。

 

3.胡为一 | Hu Weiyi

低级景观 Pulp Landscape - 胡为一,上海种子奇点项目策划案2

 《平行》2016,胡为一,香港K11. (装置全景,装置影像,艺术家作品授权)

胡为一(中国上海,1989) 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他的作品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忧伤的把握,对自然和人体伤害的好奇。他喜欢将随机性和自然生成的关系,扭转为主观表达,并预设了观众的轨迹。如同很多成熟的艺术家,他能很好地把握空间、概念等对外延伸的信息。他于201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近期展览包括2014年于上海M50 Art Space举办的个展“Flirt”,同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展“多重宇宙”,2015年第二届CAFAM未来展和同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悦廊举办的个展“两点之间没有直线”。

胡为一的作品将人形照片的剪纸放置在了一个循环滚动的装置上,当装置开始运作,纸人随之移动,摄影机会把他们的“动作“记录下来。另一个摄影机放置在展区的外面,即时记录下人潮不断移动的景象。两个景象在两个不同的屏幕上一起播放,观众看到的是自动装置上的纸人与展区外行人同时在屏幕中移动。实时摄像机犹如监视器一般,对朱家角展区外熙熙攘攘的居民和游客的各种行为进行记录,“平行”地进入到水乡古镇的特别语境中。胡为一利用自动滚动装置以及实时录像预示了一种全自动化的未来,而人类也会是被自动化的其中一员。

 

4.黄晶莹 | Huang Jingying

jingying

《缝隙》,2016,黄晶莹 (截屏,艺术家作品授权)

 黄晶莹(中国福建,1992)是一名影像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主要创作方向:实验影像、行为、录像、影像装置。她擅长用建立在超级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语言以虚构的方式去叙述。她的作品关注环境对人内心情感、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用不同的语言、符号的组合刷新人们对既有观念的认识。她于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

黄晶莹预想在未来的一百年中,人们将再也看不到“正在加载”这样的在线等候页面。通过“加载时间”这一概念,艺术家探讨了人与器械的关系,人们对“正在加载”的不耐烦,会催生一种急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加载时间”也给了人们一点时间,能够将注意力从屏幕上移开,去关心我们周遭的人和事,去离线对话,或者单纯地脱离一下数字世界。但是,在黄晶莹看来,这样短小的时刻将会在未来完全消失。在《缝隙》这件作品中,黄晶莹将人们对“加载时间”的烦躁感浪漫化,让观众对目前仍旧拥有的那一小点被“浪费的时间“进行重新思考。

 

5.黄乐玮 | Huang Lewei

5 6

《回不去的弄堂》,2015—2016,黄乐玮(记录照片,VR眼睛,收集物品,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黄乐玮(中国上海,1994)目前就读于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和全球中国研究专业。作为一名熟悉技术领域的文科生,他的研究方向关注于新兴媒体技术对处在转型期中的社会的影响,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他的作品曾出现于TechNode、Shanghai Maker Faire、新车间和上海纽约大学官方网站等媒体上。

上海在科技高速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一个两难:是选择保留老建筑还是开拓更多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或商业地产?《回不去的弄堂》关注了正在逐渐消失的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独有的传统本土建筑,它的存在反应了中西文化的结合对上海早期城市文化的影响。通过VR技术,黄乐玮将观众带回到了熟悉的石库门,重现他个人以及上海人的共同记忆。从2015年年初开始,黄乐玮收集了闸北区一带、即将被拆毁的石库门影像。这些影像数据承载了当地居民对旧居的思念,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感受。黄乐玮通过VR技术,向观众重现石库门住宅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运用高科技去重现历史的面貌。

 

6.林立峰 | Lin Lifeng

海藻的新生 林立峰,上海种子奇点项目策划案

《海藻的新生》,2016,林立峰 (数字显示,机器人原型和草图,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林立峰(中国山西,1990)现为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在建筑实践方面,他主张以“轻”状态把建筑介入城市物理空间,改善社会空间的品质;同时,以“轻”的设计方法重新定义建筑室内空间,改善个体空间品质。学术方面,他致力于推行平等教育,通过物联网工具,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物质或师资匮乏的地区。他曾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双硕士,参与过大型文化公建、中型酒店、民宿以及小型展览馆等一系列跨尺度的项目。学生时期作品曾在法国、美国AIA学生中心展出。

一百年后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什么?又有什么功能呢?林立峰认为未来上海的很大一部分将会因气候剧烈变化而被淹没。根据这个未来设想,他设计了一款自动机器人,用于收集海藻并把他们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再运用于建筑中。他一直在从事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水系统富营养化的研究,设想了一种未来可能的建筑形态,即将入侵性生物体转化为生物建筑材料。海藻本身的生物属性也使得建筑物作为一个有机体自然生长衰退,而不是像无生命体一样需要人为地更新拆除。

 

7.罗苇 | Luo Wei

luo wei Luo Wei2

 《生物再生研究室》,2016,罗苇(表演影像,表演,视频,电脑控制,艺术家作品授权)

罗苇(中国广州,1989)是一名艺术家。创作媒介包括影像、声音、绘画、装置、表演、游戏编程、脑电控制等,内容涉及科学、宗教、地外文明、星象学、天文学、神秘学、ESP(超感知)研究、生物技术等。她于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参与CAFA未来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香港K11艺术中心驻地(2015)、光州美术馆驻地(2015)、“生物复兴议程”巡演(2016)、“内燃:中国女性艺术家”-布法罗美术馆(2016)等展览与艺术项目。

罗苇作为艺术家热衷于将艺术和各领域进行融合,将艺术与文学、社交、社区项目、音乐等领域结合。2016年她开始和科学家、戏剧研究者、考古学家等进行合作,建立了“生物再生实验室”并制定出“生物再生议程”,这个项目通过艺术探索了人类自身功能和外界世界的关系。同时,这个长达100年的项目专注于研究脑波和身体内的电路,以及细胞发展产生的电流所引发的自然运动。罗苇长期关注社会和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该研究室,联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伙伴,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进一步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8.王梓| Wang Zi

王梓

《解勾闌祭》,2016,王梓。(摄影:张旭冉。艺术家作品授权)

王梓(中国上海,1995)目前就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他还拥有多重身份:乐手、多乐器演奏者、学术研究者 、手工人。他热衷于现场,喜欢即兴音乐和声音研究,包括古董硬件、低科技电子硬件、实验室硬件、有机声音操控、环境调制、磁带作曲、田野录音、实验电子、人声、回馈、东方哲学色彩和重冥想。

在他的作品“解勾闌祭”中,日常的声音被分解、重构、融入表演中。艺术家呈现了一个颇具祭祀感的仪式,通过祭祀大自然让观众得以摆脱高科技的“假肢”,净化“五感”以重拾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敏感度。表演作品和声音作品中的元素纷纷呈现在了他的画作“丙子诸番识贡图”中。通过这个作品,王梓不仅预示了在高科技的未来人类对冲突的感官钝化,更试图帮助人们改善这一局面。

 

9.许世鹏 Xu Shipeng

封面

《登陆计划—G11》,2016,许世鹏(数字显示,多媒体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许世鹏 (中国辽宁,1990)是一名艺术家。他长期研究与创作的方向为“共时性媒体”(Live-media)与“行为媒体”(Act-media),擅长使用直播技术、影像交互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并将历史经验和对未来的思考融于一种“正在发生”的艺术建筑。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年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DK)媒体艺术系深造。2014年起旅居法国、瑞典,2016年回国成立新生代跨学科创意机构——Ponder Think Studio.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许世鹏预见了在未来的100年中,数据发展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体化数据”的趋势。这是一个由数据掌控的时代,所有事物和人也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他的多媒体装置艺术《登陆计划 – G11》提出的数据概念,为现代数据收集以及未来数据储存预设了一个规则。整个作品由三个空间组成,第一个空间 (也叫“登陆舱”)由观众创造内容,传送到第二个空间中的屏幕上。第三个空间像是一个虚拟空间,艺术家远程控制着这个空间,向观众输出问题并选择所要提出的问题。由这样一个数据链连接了现在与未来的世界,真实空间与网络空间。许世鹏创造了“第二种现实”,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10.凌明 | Lin Ming  + 展销场 | Display Distribute

˝≠–√ Light Logistcs_Qidian_2016

 《后勤》,2016,凌明。(表演记录照片,装置,亚洲范围内持续表演,艺术家作品授权)

 凌明(香港,1989)是一位作家、研究员,他的活动主要围绕在香港九龙的一个小型的集分销、店铺、展览空间为一体的“展销场”。“展销场”处于灯饰店与干货铺中间,汇聚一群小贩,出售各类产品服务:从高仿手袋到人寿保险等等。这里集商店、展览空间、分销与调研咨询服务于一身。“展销场”这个项目始于2013年,是一部关于都市生活现象的独特纪录,在过去的三年中,艺术家不断介入、展示、主动调研,将一系列探究过程展现在大家眼前。“展销场” 以商家、货品和顾客作为起点,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观察人际互动:这些互动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社交和物质层面的面貌,激励着社会生产的另一种可能性。

通过与不同的独立出版社以及杂志的合作,展销场把《后勤》作为一个平台,用来讨论亚洲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具有争议的灰色地带。联合众多参与贡献者,包括出版商、策展人,作品利用文学、阅读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教育基础,扩大了信息研究的范围,为社会讨论和创作提供了基石。展览期间,凌明将自己的空间设计为一间临时书店,她邀请观众来到这间书店,参与到这场关于二十一世纪信息分布和社会性艺术的讨论中来。

 

11.周恺|Zhou Kai

22222222

《时间的皱纹》,2016,周恺(封面,出版物,艺术家作品授权)

 周恺 (中国四川,1990) 是一位作家。2012年在《天南》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后在《天南》发表小说多篇,其中《阴阳人甲乙卷》和《盲无正》被译为英文“Yin-Yang People: A Tale in Two Parts”, “Hopelessly Blind”,另有小说刊发于国内其他文学期刊。2013年获香港第五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

受到皮埃尔·勒韦迪创作于1916年的诗歌《时间的皱纹》所启发,周恺在他的作品《时间的皱纹》中描述了五位作家的故事。根据对五位89后作家的生活、哲学观点、创作目标及过程的采访,周恺创作了自己的一系列小说人物。每篇故事看似不相关,但它们代表着不同作家的不同生活,都反映了对纷繁世界的无望和迷失,周恺使读者能够从这一系列作品中看见读者自己在生活里的不同面。

 

12.王文佳 | Wang Wenjia  

121

《超机构筑计划》,2016 至今,王文佳(影像,建筑建筑模型, 60 x 84×20 厘米,艺术家作品授权)

 王文佳(中国江西,1990)是一位在荷兰的注册建筑师,现就职于EID建筑事务所。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就读于荷兰TU Delft建筑专业。2011曾在王澍的场域建筑事务所参与北京大栅栏地区整体更新计划,项目概念有“播种”之意,是国内最先跳脱传统模式,将软性规划用于大型实践的项目。2012年她参与了鹿特丹RDM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作品名为Supercruise,设计了一个运用非线性参数理论的水上互动交通枢纽。2013年她参与了荷兰Heerenveen的Thialf国家滑冰场改造设计。

作为一名建筑师,王文佳敢于挑战在建筑设计创意和现实问题之间的难题。她认为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保留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新鲜感,还要思考建筑的可持续性。她构思了《超级构筑计划》。这是一个针对上海朱家角未来的环境发展的预想,由王文佳以南芝加哥社区为主题的毕业设计《Mega-Wall》演变而来,她在其中关注了人口分布、城市结构、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布、族群隔阂等问题。《超机构筑计划》这个作品希望强调,在未来,建筑的寿命应该超过目前普遍预估的70年,不再通过重建,而是通过增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性,使其一直保留。


关于策展人:

西蒙•卡斯泰 | Simon Castets

西蒙•卡斯泰 (法国,1984)是瑞士当代艺术研究所的总监。他曾于哥伦比亚大学策展专业和巴黎政治学院文化管理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近期,他与朱莉•波克扎和尼古拉•特兹在巴黎的东京宫联合策划了“香榭丽舍大街”展览,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联合创立了“89plus”。他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莎拉·额尔特麦个展、“Cherry Picking”、“A Stone Left Unturned”和“Aftermath”。他的多篇文章曾刊登在MoussePIN UPFlash ArtKaleidoscope等杂志和期刊上。

 

林秀映 | Sooyoung Leam

林秀映(韩国,1990)出生于韩国,成长于德国。她先后于剑桥大学和世界顶级艺术院校考陶尔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学习艺术史,并获得艺术史学士、硕士学位,后作为博士候选人在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进行身份政治、东亚、后殖民、历史记忆等方向的研究。林秀映目前是“上海种子”策展团队成员之一。


张涵露 (奇点公共项目主持人)

生于上海,2013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和视觉理论专业。现从事艺术批评、文化研究、独立策展。2014获“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二等奖,文章常见于瑞象视点、《艺术界》、《艺术论坛》等媒体;曾与不同公共机构合作(如纽约No Longer Empty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独立组织展览项目,最近关心互联网和当代传媒状况。

 

凯瑟琳•迪诺休斯| Katherine Dionysius
凯瑟琳•迪诺休斯(澳大利亚,1989)独立策展人,艺术撰稿人和编辑。她目前是89plus的研究部总监,同时担任QUT艺术博物馆的策展助理。在这之前,她曾担任澳洲艺术团体Current Project的联合总监。 她的文章曾刊登在《Kaleidoscope》,《Das Platforms》, 《Metro Arts》 ,《Inhouse ARI》上,也曾参与编辑卡地亚基金会、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当代美术馆的出版物。


“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开幕周倒计时两周!

开幕周活动安排:

周五,9月2日
“上海种子|奇点”开幕式
场地:上海证大朱家角艺术馆
时间: 15:00-18:00

市民参与项目
场地: 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599弄 九间堂内
时间 : 19:00-21:00

周六,9月3日
“上海种子”暨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
场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Power Station of Art
时间 : 10:00-18:00

周日,9月4日
“上海种子”开幕日
场地:远景之丘(喜玛拉雅中心)
时间 :10:00- 20:30

开幕圆桌会议 10:00 – 14:00
新闻发布会 15:00 -16:30
”种子星球“揭幕 17:00 @世纪公园
cocktail 18:00
开幕式 19:00

 

“开幕周活动凭邀请卡入场,详情请查询上海种子官网:www.shanghai-projec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