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再观察: 我的放大机Ⅱ》| Look Again: My EnlargerⅡ
展期:2016年3月5日-4月2日
开幕:2016年3月5日3:00
参展人员:付羽、魏来、邹盛武、路泞、卢恒、张玉明、马永强
地点:帕画廊(北京)
2009年2月14日,付羽、魏来、卢恒、邹盛武(彦彰)、路泞这五位年轻摄影师的第一次群展“我的放大机”在北京东西印记画廊开幕。这个展览之所以选在情人节的那天开幕,似乎是想凸显一种摄影师对暗房和技术的迷恋,以及某种对摄影传统的回归。但其背后的用意似乎并不不在此,在我看来,这个展览绝不是单纯的希望在数码摄影大行其道的时代,将这一小撮“不领风骚,难占潮头”,同时又“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不识时务者”的作品简单地展现出来;而更多是想用一种既浪漫又暧昧的方式,表达一种对中国当代摄影现状和周围(摄影)环境的不满和抵抗。
然而,正是通过这个由每个人十几张照片所构成的小群展,让我第一次相对全面的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不同面貌和特点;也让我真正开始关注与了解他们基于一种单纯追求摄影“表现手段”的对摄影“内在语言”展开的执着探索;了解了他们深入探索的这个在中国摄影领域一直缺席的“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如何出现在这个领域中;并开始顺藤摸瓜,重新认识并了解西方摄影的传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这几个“在暗房中获得快乐的人”结成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也恰恰是因为与他们的相知,才有了与靳宏伟先生,以及“原作100” 的相遇。
一晃,6年过去了,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以及周遭环境的变化,这个小群体成员们的心态也越发变得平和。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这种坚持对“直接摄影”的探索方向始终未变。在过去的6年间,他们的规模也略有壮大,比如这次展览中就增加了张玉明、马永强两位“新人”,此二人的独特视角与经验为这个群体带来了新的维度。此外,在过去的6年中,无论外界多么热闹,这几位老兄仍能执着于这种非常特殊的探索和积累。在这个意义上看,本次展览也是希望能够观察他们在这6年间通过经验与认识“积累”所产生的价值,并以此为这个群体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在过去的6年里,中国当代摄影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首先,一些西方摄影大师原作在国内的展览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前所未有;而对于摄影创作者来看,尽可能多地观摩并围绕原作去学习和建立认识,进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一种基于摄影手段的,并且是侧重摄影媒介自身特性和本体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则非常关键;对于这个群体而言,摄影语言的“质量”要比言说的“内容”,更为重要。
其次,作为中国摄影作者而言,如果想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西方人对摄影的理解与认识,除了需要看大量照片原作(展览)之外,另一个就是要看他们相应在各个时期的摄影理论(出版),尤其是“经典理论”;2009年以后,国内的西方经典摄影理论著作翻译出版在短短的6年间,表现出更为活跃的趋势。
再次,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中国的摄影师们能够获得之前从未过的超出想象的丰富且大量的知识与材料(如:高品质的专业耗材、器材、设备,以及原版画册、出版物等);而对于这个“趣味共同体”的成员来说,他们经常含在嘴里的一句话是:“材料导致审美”。
最后,从创作生态上看。一方面,一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活跃的艺术家,越发显得成熟,并体现在他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摄影媒介的突破性尝试也越来越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另一方面,一批“海归”和本土新成长起来的年轻摄影师,他们有着对摄影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新的感受力,以及对创作上更为丰富的手段和全面的能力。就中当代国摄影领域的总体而言,一种隐性和越发理性的基于回归摄影本位的意识和价值的认同,逐渐成为近几年中国当代摄影最关键的内部变革和转型的动力。在这个内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以付羽等人为代表的这个本土摄影群体所起到的接续西方摄影传统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因此,这个群体在当代摄影领域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在哪里?在过去6年中他们的变化在哪里?他们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一直是我做这个“第二回展”的主要思考起点。
希望这个独特的小群体能在探索摄影的这条特殊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