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841506_afile

“无限空间”日常生活的再想象

展期:2016年1月29—3月5日
地点:星艺术机构 starprojects

作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存环境,日常空间是非强制的,但无疑又是政治的。它以非暴力的方法与手段,对人的身体与意志进行规训。“无限空间”试图从上世纪60年代情境主义者的实践出发,结合当下的语境来对日常生活的空间政治进行再思考。
二战后的经济萧条加深了行动主义者、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从“生产导向”转为“消费优先”,因此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地聚焦到日常生活领域的情境与景观上。最典型的就是“情境主义国际”以城市行走去突破城市景观的虚伪性与消费性,以“异轨”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式影像、颠覆视觉观看方式、重构个体真实存在的情境。将所谓的政治从意识形态、阶级区隔转换到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上来,即揭露城市空间的政治控制,通过艺术实践将人从日常生活的伪现实中唤醒,创造新的情境。情境主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空间政治与视觉文化的方式。但是,随着70年代新自由主义向全球蔓延,消费文化不但依然笼罩着我们,并且愈演愈烈。网络社会的掘起在压缩了空间物理距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日常生活空间的政治性。由此,《无限空间》展览以6位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对日常空间与现代生活经验进行响应与反思。
本次展览共邀请了aaajiao(徐文恺)、林欣杰、李鸿辉、李燎、刘诗园、邓国骞6位艺术家。他们所呈现的7组作品都来源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同时突破了既有空间秩序与规范,重新建立徘徊于私人和公共之间的空间,去感知空间政治中模糊而游移的复杂性:aaajiao以计算器语言创造性地描绘了虚拟的自然景观《有限的无限风景》,以网络在线与脱机来呈现虚拟现实的边界,重新定义空间的真实性。相似的虚拟景观也出现在邓国骞的《风行自然》中,艺术家以现代化的产物——风扇、水管、灯光——来模仿自然景观,他以围村生活的经验出发,通过人造自然的荒谬来思考城市空间的封闭性与虚伪性,以及如何从生活回到生存本身。作为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的《云内看》源自他对赛博空间(cyber space)的敏锐观察,去探索虚拟世界中的自由与私密,以及被封闭、控制、监视的不适感。云层被封闭在透明立方体中,保持了物理空间中的观看距离,同时与在线的“云端”数据库呼应。李鸿辉的《斜线》以黄黑相间的条纹墙面来隐喻城市空间中的危险区域,熟悉的禁止符号被有意地放大,营造出观者的紧张感。当观者不经意从通道穿过墙面,被惯性所遮蔽的权力控制机制在身体、空间与心理的互动过程中展露无疑。李燎的最新作品《公园2》将作为公共空间的公园移植到位于香港上环的一个办公室当中,通过最为直截了当的干预考察集体空间/半公共空间(办公室)与公共空间(公园)所夹藏的界限。邓国骞擅长将具有生活痕迹的对象进行重新拼贴,在新作《大腿》中他将城市公交站台的符号抽象化。从双腿到轮胎,规定了人类日常移动。艺术家重构了一个打破城市运行规则的场景,既是是对秩序与限制的质疑,亦是自由意志的行动讯号。刘诗园在《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中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镜头画面,纪录片式解说词的荒诞与视觉语言的移位创造了一个从视觉经验到行为关系的自我审视空间,艺术家通过对叙事与语言的质疑来重新反思被支配的观看习惯和感知方式。
另外,展览还将设置一个文献部分,以此发散地将讨论有关日常空间政治的理论文本和探索空间可能性的艺术实践并置在一起:一方面阶段性地呈现我们对相关文本的梳理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希望由展览诱发更多相关研究及响应。
此次展览的作品以多重视角直面和试探着日常生活空间的限制性:城市禁区和规范化的交通秩序、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消费化的城市景观与边缘化的自然景观、视觉影像语言的伪真实、网络空间的选择性开放。这些空间是如何被限制的?人们是否能感知到这背后的权力控制?或是已经麻痹?艺术家将日常空间作为另一种叙事方式,为我们观察、感知、叙述和思量我们所处的世界提供参照。他们结合自身经验与时代语境的再实践,响应了思考从意识形态政治转换到日常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呈现出了区别于60年代的日常空间政治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展览的标题来源于米歇尔•德•塞托的著作《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对日常空间秩序“可能性”和“限制性”的重新探讨,目的是为了重新反思现代化的生存与焦虑,并且如何跳脱出工具理性和潜藏于日常生活面纱之下的权力机制。从日常空间去想象人类生存的可能性成为不妥协于日常虚伪现实的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