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国度——中国艺术家年鉴文献展
展期:2016年1月9日—2月26日
地点:山水美术馆
前言
作为一次画展,“水墨国度”依然是以作品和文献来表达对参与此次画展的艺术家的敬意。或许十五年前,这个计划就已经开始,像一颗艺术的种子。今天,迎来2016年的春天般的暖意。
21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的中国艺术现状,与上个世纪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社会的各阶层的表现,尤其在文艺的开放政策引导下,文艺的繁荣和创新思想的切入,到了制度允许的范围。大众的视野,开始渐渐冲破过去大一统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创作已经多样化,也使得更多艺术家的艺术状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独立。个人艺术思想与创作的心态充分自由,延伸出艺术家们在选择和建立自我艺术创作上的深度与广度,也越发显得每一个人的精彩和重要。在这一时间段里,无论是宏观地观察,还是微观地执行某些文化与艺术相关课题的研究,都会有许多新思维和新方法的介入。包括对艺术家创作本身的重视,也成为当今众多艺术史学者和各大传媒的关注点。在注重个人生命价值和艺术独立思想的同时,人们也渐渐有了关于艺术史的相应的共识。有人认为“历史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要求不断地、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剖析材料。但是只有材料也成不了历史,材料本身还不被看作历史。以史为鉴,多数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人,是不可能左右历史的表现的。在艺术家的心里,艺术创作是第一位的,而在艺术史家的眼里,则看艺术家的创作是否能进入历史,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精神高度,这种视角需要时间来印证。
最近,有位朋友提出要以一百年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艺术家,去探索和研究艺术家的精神和品格的方法。这是否可行,是否现实?这种问题的提出,依然是从艺术史来观照当代艺术界现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观点和立场。而这也恰恰成为一种最值得深究的问题。
当更多的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时候,在中国,我们更应该强调对传统艺术及其价值的再认知、再发现,以保持全球化环境下本土艺术的独立性。突出当代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与心灵之间的人格高度和艺术价值,尊重以有创造性、独立性的艺术家的创作为基础的艺术史的方法论的建构,这很重要。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在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画领域中,选择从事中国写意画创作的优秀画家来组织这次“水墨国度——中国艺术家年鉴文献展”,邀请到的画家:有吴冠南、杨春华、王金石、梁弘健、范扬、张伟民、尉晓榕、胡石、边平山、林容生、李江航、周京新、姚鸣京、刘文洁、陈平、刘庆和、何加林、张谷旻、李东伟、王晓辉、杨培江、明瓒、张子康、王非、一白、崔海、靳卫红、武艺、赵跃鹏、姚震西、林海钟、刘明波、朱雅梅、金心明、曹钝夫、杨珺、曾三凯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直参与我们关于中国画艺术生态学的研究课题,借助《中国画艺术年鉴》和《中国艺术家年鉴》的出版和资料收集,积累了大量的作品图片、采访文本、评论文献、现场照片、纪录影像,真实地保存了数以万计的与当代中国画艺术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十五年当中,我们收集整理出300多位中国画画家的档案,并做了信息数字化的延伸,更加方便地运用到关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生态学研究当中。
“关注当代,以人为本,同步研究”,是本次中国画艺术生态学课题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地域文化、学科构建以及人本精神的角度去分析,独立地完成关于一个艺术家创作生成的原因的解说,也特别看重人格、学识、人品与画作之间的文化意义和生命价值,力求用真实的史料去完成、去建构。
这是一件不易的事项;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这是一个纵深的视野,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参与。
《中国艺术家年鉴》编委会
2015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