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徐汇风貌区实践案例展
见微知著——加拿大公共艺术在徐汇
展览时间: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11月30日(星期一)
开幕时间: 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16:00
展览地点:武康路花坛、巴金故居、兴国绿地以及武康路周边的两家艺术空间(东画廊和Big Space)
策展人:吴彦(Yan Wu)
艺术指导:芭芭拉·菲舍尔(Barbara Fischer)
参展艺术家:阿德里安·布莱克威尔、柯乔、内斯特·克鲁格和刘任钧
项目概述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于2015年9月29日拉开帷幕。艺术季尝试展览与实践相结合,除了在西岸艺术中心的主展场外,推出覆盖全城的15个实践案例展,多角度探讨本届艺术季的主题“城市更新”。
实践案例展的目的是直接进入街区的日常生活,将展示内容从展场静止的再现中抽离出来,重新置入日常的节奏和脉动。作为2015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风貌区保护更新2015实践案例展以近十年来徐汇区在衡复风貌区范围内的一系列保护更新的规划实践为基础,梳理更新实践案例,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徐汇区风貌区保护更新和社区建设等方面问题。
见微知著-加拿大公共艺术在徐汇 展览简介
作为徐汇风貌区实践案例展的一部分,《见微知著-加拿大公共艺术在徐汇》落点徐汇风貌区武康路段,邀请了四位经验丰富的加拿大艺术家阿德里安·布莱克威尔(Adrian Blackwell ),柯乔(James Carl ),内斯特·克鲁格(Nestor Kruger ),刘任钧(Yam Lau )根据武康路地区的社会、历史和空间特点,定点创作了一系列视觉作品,作为临时性公共场所被散布在武康路沿线及与之相连的街区内。作品的形态与功能介于城市雕塑、公共街具和临时性建筑之间,以特有的艺术语言探索社区公共空间的潜力,将外来与本地的文化视角交错穿插,为艺术如何介入生活提出种种新可能性。见微知著是一个设计态度,讲求细微精准且贯穿始终。
《见微知著-加拿大公共艺术在徐汇》展期为9月30日至11月30日,4组10件作品分别穿插在武康路沿线及周边相连街道各类公共空间,包括武康路花坛、巴金故居、兴国绿地以及武康路周边的两家艺术空间(东画廊和Big Space)。
公共活动简介
公共活动一:中加文化交流年主题活动
2015-2016是中加文化交流年,同时2015年也是中加建交45周年。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表示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这次项目的展览内容可以作为“加在上海”系列活动的武康站。武康路开路人福开森的加拿大背景也为这次活动增加深远意义。
同时项目也会与领馆合作,借所有参展艺术家和制作团队在上海参加艺术季开幕的机会,举办一次中加对话,邀请中加专业人士进行一次以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为题的对话讨论。
中加对话之一 | 从艺术与公共空间谈起
时间:2015.10.02 星期五 14:00-17:00
地点:东画廊,复兴中路133号黑石公寓26室
嘉宾:芭芭拉•菲舍尔,比利安娜•思瑞克,柯乔,施勇
主持:吴彦
语言:中文/英文(现场翻译)
中加对话之二 | 风貌保护与更新改造
时间:2015.11中旬
公共活动二:徐汇风貌区“自行游”之“消失的街坊”和“文人笔下的空间”
“自行游”的概念是自定义导览和慢行游览方式的结合。不同于专人现场根据既定路线团体导览的形式,“自行游”是通过微信平台提前推送游览点的内容和具体位置,由游览者自己定制行走路线,并根据行走习惯,自定义行走主题,之后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经验。行走过程中加拿大艺术家的沿街作品可以成为路线中的路标和歇息场所。
提前制作的游览内容也不同于风貌区现有的针对历史建筑和名人轶事的介绍,会从“消失的街坊”(点)和“文人笔下的空间”(线)两方面展开资料收集、整理和制作。希望能更丰富徐汇风貌区的游览体验方式。
“消失的街坊”
微访谈影像记录系列。受访对象为武康路及周边地区曾经和现有的住户,分别介绍各自记忆中该地区的生活空间(建筑、社区、生活方式等),重访原址。通过受访者的描述与采访发生时该地点现状的对比折射出武康路及周边地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生活空间的变迁。游览者可以跟随“消失的街坊”微访谈,故地重游。
“文人笔下的空间”
梳理中外作者对徐汇风貌区空间描述的文字,精选一组制作成语音版。游览者可以根据建议路线,边听边走,通过对实体空间的多元体验,感受文人笔下的徐汇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