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西西弗斯之谜
日期: 2015.09.09 – 2015.10.06
艺术家: 刘晓辉
地址: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室
天线空间荣幸的宣布我们将于2015年9月9日举办艺术家刘晓辉的个展:西西弗斯之谜。该展览由策展人及艺术评论人贺婧策划,是刘晓辉继2014年在天线空间选择性项目空间推出《劳作》项目之后的第二次亮相。
在一组绘画作品和这组作品的展览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距离?尤其对于一位长期埋头创作而鲜于展出的艺术家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画室到展出现场,展览作为一种机制,需要为画室中散漫(aléatoire)的目光提供一个更为确切的通道,由此在解决“如何展览”的同时也回应了为什么要将观看从画室转移到展厅这个更为本体的问题。刘晓辉的绘画,很吊诡地,反而以看似单调的重复性为展览激予了更多想象的可能——当被展出的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统一性时,似乎更有可能将这种统一背后的方法论而非画面本身作为展览的出发点。
但为什么总是同一个女人的背影反复出现在刘晓辉的画面之中?根据艺术家的描述,“她”来源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秋刀鱼之味》中的一个镜头,刘晓辉坦言自己对这个形象的截取很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在对这一挪用行为本身做出一系列精神分析式的追问之前,艺术家本人的这种说法似乎并不那么可信——不厌其烦地反复描绘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对这一形象的精神迷恋,但刘晓辉在他的绘画中却已经通过反复的涂抹背叛了这个形象本身——“她”最终变得不再是“她”。以小津的镜头画面为起点,“她”在刘晓辉的画面中不停地被篡改:行走或默立、面朝海平线或远方的大地……, 这一重复的女性背影在不动声色的变奏(variation)之中成为了为刘晓辉个人的图像系统所征用的一个典型形象。但同时间这一形象并没有被发展成另一种纵深的脚本,而是被停留在了起始处。作为一个被借用的形象,“她”本身是扁平的、是一个“空”的主角,艺术家从这个形象出发,却意不在此。他占用了这一图像,却只是为了以“她”为媒介,转而去探索一种在重复的绘画行为中不断接近真实又始终难以达成的体验,一种西西弗斯式(Sisyphean)的过程和执念。图像的单一反复所强化的正是它背后不厌重复的绘画行为与方法,它指向一种比图像本身更为形而上的存在。如同西西弗斯之所以成为希腊神话的英雄,恰在于他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的行为强烈地象征着一种重复中的悲怆而不是绝望,他与山巅的永恒斗争过程比这个斗争所带来的结果更接近一种存在的真实。因而卡缪(Albert Camus)在他的短文《西西弗斯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中想象了“幸福的西西弗斯”——他并非是在一个无果的故事中绝望,而是在一种永恒重复的过程之中被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晓辉对于反复绘画过程的迷恋确实要大于重复的画面本身;或者说,正是因为要不断推翻那些业已“完成”的图像,他才反反复复地又重新开始。同质的图像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假象、一个障眼法,在同一形象和画面上的反复涂抹和覆盖才是真正令人迷恋的游戏。“重复”最终需要达成的是“抹去”、是“清洗”,是一遍遍地去掉那些在艺术家看来杂冗、华丽、堂而皇之的显现与痕迹——无论它们是多年严格的学院绘画训练带来的技巧上的惯性、还是一种被我们当下的视觉环境认同为“正确”的图像模式,——这些都是刘晓辉在重复的绘画行为中执意要压制或清除的。用艺术家本人的话来说,是“不给别的可能性留余地,越来越寡、变成铁板一块”。此处的“寡”不是指向数量上的单一,而是更接近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里所指出的“一个经验”,即作为“整体”的一个经验,于其中,“每个相继的部分都自由地流动到后续的部分,期间没有缝隙,没有未填充的空白”,它是一种组织意义上的紧密、不让其它外在的可能性被侵略或植入。
而当我们不再追究画面背后的绘画行为转而在图像前与其毫无保留地相遇之时,观者的目光却遭遇到了阻隔和未知,这是一条通过正面向前却步步后退的道路——当观众“退”至图像之前,刘晓辉的画面中那些神秘的“团块”即显现出来。这些团块凝固、结挂在笔触、色块与轮廓线之间,放缓了它们相互交融而迅速组合为一帧平缓图像的可能,它们带来了停滞与重量。神秘的黑色轮廓线沿着重复的女性形象反复滑落,带着粗粝的准确性和一种匆忙下的稳健。而归根到底,这些“团块”在画面中所形成的是一种精神的阻隔、一种反反复复的劳作经验堆积而成的浓度。像卡缪所描述的,西西弗斯之途的最为动人之处恰在于他不断重复的回返以及巨石在被推上山巅又行将下落的那个停顿的瞬间。在刘晓辉的绘画之中,这些神秘的“团块”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意识的,它们正是从一种重复的绘画行为走向画面图像的终点,以物质的真实朝向感知的无可确知来进行提问,同时也对经验堆叠之下的精神浓度予以探索。如果说,关于“真实”的真相恰恰蕴含在其神秘的背影之中,真正的西西弗斯之谜,是终点的难以越达、是在确凿与否定之间反复徘徊,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迎向荒诞的身躯和他背后投在现实之中的影子。(贺婧)
配合此次展览,我们还将出版画册,其中将收录由策展人贺婧撰写的《刘晓辉:西西弗斯之谜》。
刘晓辉,1975年出生于山东,1991年来到北京,相继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附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2007年应邀赴英国伦敦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刘晓辉的作品以绘画为主,其作品的结构是紧紧围绕其生活线索(路径),利用绘画语言的造型塑造和对色彩的反复分析,在对于“当下经验”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中,通过在绘画过程中反复的推敲与提炼,运用指向性模糊的题材和寻常的场景事物,力图通过“质”和“量”的渗透反应,准确地表现出东方式角度的“真实”。
部分个展:
刘晓辉:西西弗斯之谜,天线空间,上海,2015;刘晓辉:劳作,天线空间,上海,2014;刘晓辉个展,东站画廊,北京;2013;刘晓辉个人作品展,QUAD艺术中心,德比,英国,2009;刘晓辉个人作品展,涛画廊,北京,2003等。
部分群展:
「新年贺词」联展,东站画廊,香港,2012;「明信片」联展,东站画廊,北京,2012;我的生活, 中央美院“学院之光”艺术奖提名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07;无题,纸·尚,广东美术馆,广州,2006;红 白 蓝,中央美院99界毕业联展,中央美院,北京,1999;静物,中央美院优秀作品展,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99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