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理——郑知渊个展

策展人:姜纬
展期:2015年6月13日 – 7月26日

Print

当代社会是一个视觉导向的社会,这在景观话语中尤为明显。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一种根植于主客对立本体论和透视的观念逐渐被建构起来,在这种观察模式中,观察者是一个从被观察的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点,并与世界保持某种控制、描述、再现的关系,这意味着分离和旁观,也意味着表现和认同。对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事实上是过去数十年来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而且全新的任务。而城市形态学,则研究建筑的形式、布局以及它们同交通、建筑材料、土地类型和自然资源的关系,通过城市形态中的空间可视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这些关系对人的深刻影响。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和理解郑知渊的作品,因为他这些作品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地理学和城市形态学的视觉基础。

近十年来,郑知渊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他力求从纷繁庞杂的城市景观里提炼纯粹的感受,以审慎的检视来回应这些场景,并引发观众的凝视与思考。这是非常个人化的摄影实践:在开放的、充沛的结构里,没有充足的理由可把任何东西从照片中剔除出去。照片就像舞台场面,有利于营造恰当的角,以便更好地述说作者内在的感受,让观众不只是关注拍摄主题,也留意主题究竟以怎样的摄影类型或方式来呈现。对我们而言,这几乎是不可多得的视觉体验。

就中国摄影而言,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视野理解城市,植根于城市经验的复杂的想象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长期以来农耕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表述城市的话语模式,这里充斥着各种假定、幻象,充斥着对城市文化的拒斥性指认。城市文化对于农耕文化来说是一种异文化,来自农耕文化的城市观察,多为拒斥性指认的产物,是一种想象地理学,这样的观察方式,把城市看作是异文化,并构造了一整套说明城市的形象、观念、风俗话语,这些话语都是修辞性的,具有农耕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在这种话语中,城市大都被描述为轻义重利、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无意义的、缺乏意志和精神的漂移之地。

在普遍的、现有的摄影创作中,图像多是主观意图的载体,往往在预设的逻辑中构建图像的意义结构,并形成阅读过程中的思想导向。在这一模式中,视觉通常只是表达的工具,是意义的传达者。我们时常会发现,视觉阅读被意义解读所压制。建立图像意义结构的基础,是预设某种目的与结果,假设存在着一种可被揭示的意义价值,然后将这种价值“覆盖”摄影从构思到实施的全过程,这样的模式甚至可以在不为我们察觉的情况下,被习以为常地运用。

而这恰恰是郑知渊自我警惕的地方,他尝试着一种“视觉自觉” 的图像处理方式,他者化的社会性,或意识形态的话语,被尽可能消退,他希望分离对视觉自身存在产生干扰的“话语遮蔽”,使照片本身成为直观的内容。

郑知渊拍摄上海的照片看似杂乱,然而并非肆意的、无控的扫射,而是克制地从拍摄对象中摆脱出来。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与拍摄对象毫无关联,呈现为一种无目的的冲动,后者仿佛从对象的捆绑中游离出来,但同时与对象发生关联。应该说,这种处理是一种“平衡”,其结果是:拍摄行为与拍摄对象不再是支配、从属的结构,同时也不是割裂、无关的结构。

毫无疑问,郑知渊的探索和追求在当下的中国摄影语境中独具价值。概念化的摄影潮流,不断以丧失视觉的独立为代价,乃至视觉逐渐成为机械的能指,在预设的结构中被动地呈现与视觉无关的意图,于是,郑知渊关乎“视觉⾃自觉”的反思和努力,便具备了重新激活视觉本身的可能。

C14画廊位于原法租界中心地带,紧邻现上海图书馆,成立于2013年。C14画廊致力于携手国内外一流的摄影机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收藏家,创造精良的学术和展览环境氛围。

郑知渊简介
郑知渊,1977年出生于上海。2003年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专业。现居上海,自由摄影师。

展览
上海地理,C14画廊,上海,2015年
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4年
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武汉美术馆,武汉,2014年
“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世纪坛,北京,2013年
“上海面目”,上海国际摄影节,上海世界商贸中心,上海,2012年
“上海纪实”,第五届韩国全州摄影节,韩国全州,2012年
“上海面目”,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1年
“四度空间”两岸四地当代摄影展,香港国际摄影节,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10年
“上海面目” 南方纪实摄影展,广州,2010年
“3030”中国新摄影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08年
“城景”,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连州,2007年
“三年”三人摄影展,望德画廊,上海,2006年
获奖情况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1年
南⽅方纪实摄影奖,最佳新⼈人奖,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