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努力展示内心世界的深度与观念的高度

wanghai

翻阅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的师生作品,一个比较深切的感受是,尽管风格与手法各有不同,但大家都是将自己的创作置于如何传达自己的有关个体真实与当下现实的思考这个大前提之下。因此,所有这些作品在表达某种观念或是通过传达事实来表示某种态度时,都有切实可靠的摄影表现行为的创作逻辑与一定程度的理论依据在。也因此,这些作品也鲜明地展现出这些师生们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未来的或现在的)摄影家的明确的势态与美学价值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艺术道路的开始如何,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其之后的发展。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原点,如果确实是凝聚了自己出道之初对于人生与世界的真实的观感、态度与看法的话,那么其后来的展开,应该仍然会保持与自己的创作原点的持续的对话,并且逐步扩展出新的作品实体,同时也会及时地向人们展示其内心世界的深度与观念的高度。我们知道,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创立时间不久,其教学资源并不充足,但系里师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上下一心,努力尝试与践行建立一个严肃的摄影教学体系所应有的一切探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呈现了生气勃勃的新气象。而且,师生身处于同一学习空间里,经历长期的交流与切磋,相互之间的创作,无论从观念与手法,不是趋同而是各放异彩,由此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良好态势,实在令人可喜。近年在一些全国性的大型艺术与摄影的创作竞赛活动中,总有来自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的学生脱颖而出,获得专业上的高度的认可,这也使得学校与系的知名度在业界大为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摄影系教学探索的成功。而从我个人了解到与感受到的如该系张辉等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作激情,也印证了这样一些优秀学生的出现是有教师的心血浇灌在,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一个有朝气与活力的教学单位(如系或学院),教师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激情与奉献去感染、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创作热情,那么摄影高等教育的所谓的“作育英才”的目标从何说起?

当然,从今后的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符合基本教学要求意义上的好作品与真正意义上作为一个摄影家的“自己的”作品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也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继续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取得了成就的师生们,更要警惕的是不要轻易地跟所谓的潮流之风,也不要为一时的成绩与喝彩而陷入自我模仿的境地。任何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终其一生的一场永远没有停止的马拉松比赛。这个比赛其实不是与他人的竞争,而是与自己的竞争,与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中的疑虑、失望、惰性以及自我陶醉等各种内心情绪(不良情绪?也许并不)的长期竞争。但我相信,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会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锐气与朝气,在包括校内外的各方共同努力与支持之下,办得越来越好。我也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家与摄影家从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走向当代摄影艺术的创作现场,给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生产增添活力与光彩!

顾铮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批评家

2014年3月20日

序2

十年摄影,剑行天下

luobin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走过十年,成就了一个中国摄影高等教育的突出案例。摄影专业从无到有,十年中所获得的诸多奖项证明了这个群体的努力和成果。观察这十年影像路途中的多样风景,从创意性的数字拼图到记录、摆拍,再到传统影像工艺,这个群体在影像方式上的拓展似乎倒溯了摄影史实践的时间线。这是一个摄影专业教育成长的旅程,是一个在当今数码技术环境下重新发现和认知摄影传统价值的旅程,也是对摄影的未来创作进行反思与憧憬的旅程。

中国的摄影到“文革”时,摄影师的基本背景是为传媒或者机构宣传工作。1976年的“四五摄影”因拍摄民众悼念周恩来发生的“天安门事件”现场,一批当时的业余摄影人以记录摄影的方式改变了中国摄影的实践。其后虽然“四月影会”1979年在北京中山公园的首展“自然·社会·人”上就明确提出要发展艺术摄影,但由于彼时摄影媒介仍依托于传统的感光胶片,以往摄影史对现实影像的捕捉仍然是摄影最重要的视觉经验。

新的艺术摄影必须有新的艺术方式介入,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1990年代后期PhotoShop这类数码图像处理软件和其后数码相机开始在中国的普及,标志这场数码技术引领的摄影革命的真正来临。其时国内当代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以数字图像切入摄影的创作,很快以“观念摄影”的名义涌现了数量可观的以图片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家,并开始出现观念摄影的当代艺术展览,使中国摄影的格局为之改变。参照这段摄影实践的现象描述,有助于理解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的十年历程的发端背景和发展路径。

摄影教学在中国的高校里,基本各自为战。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系掌舵者张辉是我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时的学弟,后来本科在西安美术学院学版画。因此张辉在开始创办摄影专业时,是以美术的背景进入摄影。除了张辉,其骨干教师罗斌、李小舟也都有相似专业背景,彭敏更是本专业最早的毕业生。这样的美术专业背景契合数码时代新艺术摄影的兴起,成为该校摄影专业发展的初始资源。也正基于此,从该校早期摄影专业教学可以看出注重于数码影像的创意。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展开,摄影的自体传统开始显现。除了形式美感之外,记录和摆拍的作品增多,摄影教学实践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之后更出现了物影、蛋白印相、蓝晒、玻璃湿版、树胶重铬酸盐转印、铂金印相等传统工艺,纵向深入摄影史所提供的摄影自性价值。西安理工大的摄影教学历程,从表面看是一个追寻摄影的历史发展轨迹由近及远的过程,同时更是在今天的数码环境下由外及内追逐摄影术价值的反思过程。由此可以看到西安理工大的摄影教学所涉及的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因此成就了其摄影图像教学的系统性。

应该注意的是,从始至终在西安理工大的摄影教学实践中没有改变过的一点,是对社会现实危机感的关注,在这里的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这是摄影的精神价值所在,也是这个群体多年来摄影教学被广泛认可的最核心的价值。这个群体不但育才,更在育人。积十年之功,西安理工大的摄影专业磨成了摄影谱系和人文关怀兼修的双刃剑,遨游国内各大摄影展并多有斩获。以本次展览作为摄影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梳理,是西安理工大摄影专业仗剑前行的片刻歇息。回望来时路,以往的经验将为下一段旅程提供更为详尽的坐标。期待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系,带我们领略摄影未来更多的奇山异水。

                                                                                                                                                                   舒阳

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著名批评家

2014年3月18日,西安乐游原下

序3

再出发

陕西是个和古代有关的地方,高天厚土,什么都有个来头。

重要的是,陕西更和“当代”相关,至少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着军团般的战斗力,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不必我多言。这里面就少不了声名赫赫的摄影,值得大书特书。

我还不敢断定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是否会书写出陕西摄影在未来时光中新的篇章,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显露出的新生力量决不可小觑。他们或许不那么“陕西”,却有着更开放的面向与更多元的追求。陕西可以是他们的本土,但更该是他们的出发地。

一个高等院校摄影系的十年历程,一群“80后”、“90后”学子在校的四年时光,通过面前展示出的风格各异的作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其间师生们的坚守与努力。

仅仅就这十年来说,摄影变得复杂起来。无论以摄影作为目的,还是以摄影作为手段,无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泛化行为,还是所谓“新艺术环境下的当代摄影”,都是如此。

博尔赫斯在一次访谈中说:阿拉伯语里有大约四五百个词和骆驼有关,而在英语中大概只有一个。联系全篇的上下文,这位博学多识、六岁用英文写小说、九岁翻译王尔德的大作家,在讨论关于语言本质的问题。奇怪的是我却总从这句话联想到摄影。摄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骆驼”,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怎样表述似乎都有道理。

但问题是,如果选择了一种称之为职业化的摄影,那么就不应该对其随便加以处置。照片对这一类人来说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日常出品,不应该听任其如自然分泌物一般堆积出来。它要通过大脑的分析和过滤,它要集中创造的心智,再经由训练有素的手法,形成唯有摄影才够分量的表达。

从这个角度说,我看到的这些作品令我惊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练,而是有着进入现实的欲望和相当深切的关怀,有反省,有叩问,有愤怒,有担当。

我一直认为摄影就是一个工具,它是什么取决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要用它来做什么。当然,在真正做什么之前,工具的修炼也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看得出来,学校的科班教育是相当成功的。教师们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各种手法都被“合目的”地调用出来。无论数码还是胶片,135还是RB67,潘福来还是LOMO,湿法火棉胶、蓝晒、蛋白印相,乃至光绘,都体现出各自独具的审美样态。

这是一种自由的“为我所用”,“用”是核心,定格的是我们眼的观看。然而“看”并不是单纯的视网膜成像,更是一种发现,穿透熟视无睹,警惕麻木不仁,这才可以成就摄影真正的作为。

在我们看到的手法与形式构造的背后,可以察觉出更加进取的态势。学生们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固化的传统,而以极大的想象力重新构造了他们理解的摄影。他们在用摄影说话,而且言之有物。他们的画面上有刻意的经营,但“刻意”不是坏事,“经营”体现用心。看这些作品,在或密集或稀疏的颗粒与像素所结成的影调里,乃至在构成与拼贴中,可以看到当代问题与现实遭遇。他们没有将摄影简单归结为“记录”,但也没有滑向纯粹画意的沼泽,而是将影像定性为一种经由观察而产生的有立场的书写。

我认同张辉老师的说法:“摄影已由最初的记录功能以及单纯地追求绘画般的形式美感,转向以视觉影像来呈现人类的精神生活,并就此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就我们所处在的现实情境而言,我的看法是:手法的实验和探究可以是一直持续且无需止步的事情,但问题与征候往往就在眼前,表达也就因此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摄影界问题多多,太多的一拥而上,太多的题材扎堆,太多的风格雷同。往往浮光掠影,却不再持续深入;常常远行异域,却忽略日常周遭,等等。所有这些,新一代的摄影人当有更多的个体自觉,也当以新的行动和某种“异质”的力量参与校正。

十年,值得总结。当下,是过往已经历史化的节点,当然更应该是新行程的开启。

再出发,祝一路顺风!

 金宁

《文艺研究》造型艺术编辑室主任

2014年4月2

体验、思考的影像

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已有两届毕业生,两届学生的毕业展览都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不但做得认真,而且很有学术水平。总体来讲,师生们在探索与追求一种新的摄影语言,用他们的话说叫“观念摄影”。他们或直接摄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用摄影和电脑的手段作画,最终以影像的效果诠释自己的某种理念、意识、观点和情感。我称这样的摄影为“实验摄影”。

学生的作品,虽然可能还不周到,但却是一种有胆、有识、有开拓性的实验行为。如果说往届学生的毕业展突出了个人的主观意念和自我情绪,那么这次综合展览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以及普遍的生存状态,体现出“80后”、“90后”的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他们的人类意识。

在观看展览时,学生们详细向我谈到每幅作品的拍摄以及制作过程。他们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现实生活作严肃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转换成符合视觉艺术规律的摄影作品。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影像是体验、思考的影像。所谓“观念摄影”,很容易走上标签化、标语口号化的老路上去。不同的是,理工大摄影系的毕业生们非常注重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在使用电脑后期处理时,非常注重画面的整体性、和谐性和影调、色彩的统一性。从而使每幅作品都具备内敛、凝重、丰厚的品质,产生夺人眼球的艺术“场效应”。

摄影系的师生非常重视毕业创作和毕业展览,认为这是励志四年艰辛成果的展现,是师生精神交流的通力合作。我很认同这样的认知态度,我认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常常是一个人学术生涯的里程碑、新境界,这对后来者应是一个恳切的启示。由衷祝贺理工大摄影系师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胡武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2010年8月

“90后”的道义

看过西安理工大09级学生的毕业展,很惊喜。我没有想到,一群“90后”的孩子,却在心中承担了那么沉重的社会道义。他们凭借摄影图像,抒发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人格异化、文化堕落……的思考、质疑、呐喊。

看他们的作品,可谓手法、风格迥然相异,但对主题的恪守,是确凿的,犹如木板嵌入铁钉。即使是写实的作品,也包含了批判意识明确的观念;而以观念手法所创作的作品,更鲜明地展示了道义,淋漓而犀利地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社会症结。中国近代革命者李大钊曾经有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觉得,这些“90后”们,就承担了这样的道义,做出了这般的文章。

比如孙梦乔的《空城计》,以一组很写实的组照,昭示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追求宏大、空旷、虚假的趋势。他认为所谓的“旧貌换新颜”,其实是将安居乐业的村庄、富有收获农田,变成了“空”的广场,“空”的园林。作者其实在利用图像发出强烈的警示信号:对于平均人口土地占有率最低的中国,施展这样的“空城计”,无异于自毁。

DQ-X5 042

而汪海的《生命·划痕》同样是写实作品。她曾为摄影语言的局限而苦思:中国产妇剖宫产率已高居世界首位,但仅仅拍摄划痕显然是不够的。她说她希望把看不见的东西拍摄出来,可是摄影又只能拍摄看得见的东西。于是,她在局限中冲突出一条独行的幽径:把一个个划痕的个案坦呈,企望人们在正视中觉醒、转变。

看来,在完成承担社会道义题材方面,观念摄影是相对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通过“设计、导演、摆设、PS”等手段,利用象征、隐喻或直诉等手法,来达到图解观念的目的。所谓的“观念摄影”,就是为了弥补写实摄影的受限制而新生的“设计”摄影手段。

且看赵丽云的《生存空间》,她就是利用“设计的自由”,可以把许多野生动物“请到”人类的生活场地,让它们成为悠然自在的主人。多么令人震惊又悲凉的情景:人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动物成了人类文明废墟的占有者。但这种看似荒诞的画面,若细想,其实很现实。因而可以说,虽然是设计的故事,其实却饱含现实意义。这种超越时空的透彻和震撼,是秉承现实主义宗旨的写实摄影很难达到的。

而曹鎏的《未来,生活的必需品》,在阐述观念的同时,还掺杂了行为艺术的成分。作者把拍摄“设计”到生活的现场,并且一次性完成,而且自己是诠释观念的表演主角。一幅幅看似荒诞的场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突兀而立的“超人”,却阐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这样被极度污染,充斥毒素假货,需要处处提防,防不胜防的社会,我们还有未来吗?我们将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当然,除了沉重,还有轻快和浪漫,比如李蓓的《我的童话》。但在轻快和浪漫的背后,也似乎隐藏了对“诱惑与欲望,虚荣与虚伪”的蔑视。

看过这些作品,一般人都很难相信,这就是“90后”的思考?这就是“90后”的呼喊?这就是“90后”的承担?或许有人会说,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新时期的纪实摄影运动,才是承担道义的当然者。但我要说,这是说法稍有偏颇。应该看到,不论“80后”、“90后”,都蕴藏着独立思考、富有正义感、敢于担当的青年。而且,他们熟练运用的以设计为主的观念摄影,在批判现实方面会显得更自由,更多样化,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准确、形象、生动。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普世的人文思想,只要开启了对人性的感悟,不论哪一代,都可能有道义的承担者出现。

最近,我又有机会看到了西安理工大摄影专业师生十年来的作品荟萃,使我的感觉更明确了,即这个学校学生的作品,要比中国其他高校摄影专业学生作品更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性。如此坚持十年,我觉得他们已经形成了道义承担的人文传统。再看教师的作品,使我又明确了一点:传统在于师承。

石宝琇

摄影家摄影批评家

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会长

2014年3月

含英咀华品师道

我从2008年开始接触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他们的作品,时间不长却给我留下三个突出的印象。

首先,这个团队注重育人育心,使同学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近年在全国各类展览中他们的学生作品引人瞩目,比如《心相》(王雅欣)、《大学城》(徐慧芳)、《生命·划痕》(汪海)、《大学门面》(孙娜娜),我列举这些作品不仅是因为获得了大奖的首肯,奖项代表了各方面对这些成果的认可。我要强调的是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诞生在师生们中间,都集中着关注现实的力度。即便是创作商业广告片(安黎《中华英才招聘网站创意广告》),也散发着学生对于现实中人的命运关切之情。学生能大面积地积极对应现实生活,用摄影手段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态度,老师们功不可没。比如教师张辉的《社火系列》明显地摆脱了民俗式的观看,意图在民俗活动中从被摄者和摄影师两个主体上寻求时代的划痕,凸显现代性的影像表现。教师李小舟的《像》通过拍摄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塑像,表达了对现实存在和摄影复制的严肃追问与认真思考。

其次,基于人文情怀,在摄影本体上,教师带领学生们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很多大学摄影专业都涉及摄影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工艺技法与材料,所不同的是西安理工大学在工艺、技法、材料等多方面,从老师到学生实际运用的非常普遍并且种类丰富。无论是便捷的数码拍摄与电脑操控,还是很多在今天实用摄影中已经淘汰的工艺与材料,在师生中间广有探讨。这意味着那个工艺劳作中所需要的心态与蕴含的精神特质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得以传承,这就不仅培养了手艺,使之免于失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过程体验不同时代人与工具、工具与社会等诸多对应关系。相信这条路走到极致,滋润的将是极具当代意味的表达能力。教师罗斌的《药·物》、彭敏的《印相·社火》、张辉的《唐陵系列》都不是卖弄技法,而是探讨丰富的表达。学生们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创作也势必活跃多元。比如曾佳璐的《生命迹象》、麦思瑶的《存》、于家睿的《一个小学的十二个学生》、王冬梅的《秦腔人物》、陈子遐的《空山》、陈凡的《月夜童话》等作品指向不同,形态不同,但是都能感受到他们运用学到的东西展现对于人生的真爱。

第三,他们是一支生机勃勃的青年团队。每一位教师都想干实事,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方设法地克服。团队成员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长项互补,齐心协力。从他们所指导的几届学生作品看下来,没有无病呻吟,虽不乏稚嫩但绝不浮躁。教学相长,对于这样团结敬业的一伙年轻人来说,学生们的成绩是他们最精彩的作品。

潘科

著名摄影家、摄影批评家

2014年4月

摄影——生命的划痕

zhanghui

我的文借来学生汪海的摄影作品"生命•划痕"作引导,去找到本文的魂。汪海同学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对生命的尊重从而对摄影的思考。我这里不去评界汪海的摄影作品,因为作品有导师和专家解读,作为一位纪实摄影师,一个摄影人的伙伴,我在这里愿意和大家交流分享摄影与生命划痕的意义。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近景十年》展及文夲在此刻被钉在中国摄影的史册上,欣喜中的痛感让我们在审视一张张学生们的作品时,不由在思考十年来理工大在特定的中国摄影教育中所划过的轨迹。摄影,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理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向生而生,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为什么要选择摄影?摄影对你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你的人生定位摄影与你有什么关系?十年来的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导师和学生在亙相地拷问着,在寻求答案。梳理十年,对于摄影艺术,我们有没有"用开水浇青草都不死的劲"?(吴冠中语),我们在摄影的苦难历程中怎样传承和发扬?在滿天飞舞的"当代"摄影中,你生命的本体是什么?在那里?那道孕育影像生命的"划痕"你感觉到了吗?痛楚触动了你的什么?既然我们选择了摄影,那就得有责任地为她去付出。摄影也许会让你物资贫困,但艺术精神却让你有了信仰,有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意义,因为摄影在表达你的思想,呈现你的观念,使你的情感得到体现,你才会对摄影如此虔诚。十年的摄影艺术耕耘,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交出了优秀答卷。

行走在鲜活的生命个体中,绽放出的青春活力已在影响着我们,稚嫩而坚定的影像是你们的表达。没关系孩子,你们可以去实验,可以去反叛,可以去付出代价而找到自己的艺魂。双桨已经荡开,就应在摄影艺术的长河中奋力。

摄影,真的有价值和意义。

祝贺《近景十年》的呈现,祝福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感激有心灵的摄影导师们,你们用艺德在育已育人,在寻艺术生命的根源,在用"弟子规"去启蒙后者。一个摄影人有了品德,有了艺德,忠诚于生活,表达的"那一张"有何妨呢?在这多元的艺术时代,精彩纷呈随时可以再来。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学生们,从这里出发,通向摄影大师的殿堂。

杨延康

著名摄影家

2014年3月26日

清新的风

认识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几位青年教师——张辉、彭敏、李小舟、罗斌应该是2012年,在这一年中,我相续认识了他们,应该说在认识他们之前,首先认识的是他们的作品,说实在的,我并没有想到,近年来,在中国摄影圈,特别是在大学摄影教育中,会有这样一群人和他们培养的一群80后、90后的一拨热爱摄影的年青人。他们的作品一次次地给我一种清新的感受,更给我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感觉。

近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同质的情况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西安理工大的这拨年青人,并没有迷失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仅从他们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从他们指导的学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摄影创作的属性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发展到今天,摄影创作的属性是否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层面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师生们,似乎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诠释着自己的一种创作理念。可以说,在摄影方面他们是明白人。

或许,我们在谈摄影时,总要考虑到所谓的摄影记录属性,恰恰忽视了摄影作为工具,其创作的空间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下大环境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摄影创作的思想属性这个空间就更大了。这正好说明,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师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我们从他们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自2005年彭敏的《关中八景系列》开始,到随后的汪海《生命•划痕》,再到徐慧芳的《大学城》、王雅欣的《心相》等一大批具有张扬个性的作品的出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正好说明了摄影作为工具,其创作空间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作为影像作品,是否具有当下性,是否能把一种用心灵感受的物质属性的表象转换为一种意识属性层面内涵的“纸面”。或许,这正是当下摄影人所要面对的问题。

这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辉的《关中唐陵》、罗斌的《药•物》、彭敏的《印相•社火》也都在不同的创作层面上,利用摄影这一工具,把自己的思考诠释出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考注入到自己的创作思念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说实在的,当下的影像创作,我认为并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特别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讲,更应该这样。也就是说,摄影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而最终的目的,其展现给观者的,是一种主体和客体思想层面上的交流。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不正是当下我们所应该思考的吗?

十年之路,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并不算很长,但作为一个探索阶段,能有这样的成果,已经很不易了。愿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师生们,在影像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好,让这清新的风,继续刮下去。

石明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总策展人

2014年4月11日

炫丽的生长

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摄影艺术经历了180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在现、当代艺术进程中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也以前所未有的形态在面对现实并塑造现实。

摄影艺术因其特有的科技性、实践性,技术与艺术一直随着现代科技及社会文明在创造着新的视觉形态与语言,演绎出多种可能性。实施与接受摄影教育的意义,无非是使学生在掌握实用的技术与技巧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观看社会生活、审视自我、揭示人性的共同问题。并用与众不同的、前沿化的、个人化的出色表达。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融入社会。

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10年来由蹒跚学步的幼儿已成长为充满活力的少年。师生们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为我们审视、研究新时期的摄影奉献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他们以严谨的治学、辛勤的施教,以丰富的个人情感与批判意识审视社会生活并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丧失作为陕西摄影所传承的精神脉络,以一种更为多元的方式去表达自我,认知世界。

张辉、李小舟、罗斌、彭敏等作为摄影专业的教师,既要面对繁杂的教学理论研究,又要不停的创作实践,可谓“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自信地立足于课堂、示范引领着弟子们去追寻艺术梦想。

无论是刻意的喜好还是自然的选择,学生们的作品让我们看见了在变化中生长的激情与想象。享受着被延伸的现实。也由于人生体验的不足和受观念认识的流行化影响,很容易陷入刻意的模仿和流行图式的追风中。这是我们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要思考并解决的共同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祝愿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师生们的艺术之路在将来走的更为坚实与内省,少些左顾右盼,多些执著的深度与自信。

谢爱军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摄影家协会 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

2014年3月31日

摄影还可以朝什么方向

摄影的镜头可以向外,记录生活,可以向内,表达心灵,还可以朝什么方向?

那种以为摄影只有客观记录生活以及社会进程才有意义的观念显然是狭隘的,那种以为摄影只有揭示作者心灵感受,而与社会主动隔膜的认识,也是很原生态的。其实摄影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有更多的表达,有更多的融合。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历史与当下,客观与主观,纪录与表达,还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比流感更容易传播的是偏见,比愚昧更容易继承的是照搬,因为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摄影更是这样。

不到200年历史的摄影,还没有能来得及生成自己的传统,也没有来得及滋养衍生自己的文化,所以摄影与其他艺术以及文化门类比较,往往肤浅,往往不成体系,往往缺乏根基,这是坏事,其实也是好事。正因为摄影肤浅,不成体系,缺乏根基,它才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茁壮成长,而今摄影不仅成为全球最为普遍的大众艺术,而且已成为我们21世纪传播最为主要的媒介。

摄影在既往的历程中,在客观记录的范畴,在表现空间的维度上是有了长足发展的。可是在表达心灵的范畴,在表现时间的维度上大发展是缓慢的,甚至是凝滞的。更不要提在记录客观与表达心灵的融合上,在表现二维空间中的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的复合上,也就是将一个二维的平面构成两头延展为既有时间的线性延绵,又有空间的三维建构,包涵这样追求的摄影作品,我们极少能看到,探索这种可能性的摄影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很少见到,值得庆幸的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师生作品展览《近景·十年》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是我看了展览文件后最感性的想法,也是我对摄影最新的理解。这些作品都是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系师生集多年教学积淀的成果,这里集纳的摄影包括形形色色的状态和五花八门的理解,可是都是一种严肃的、符合摄影技术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尊重这样的外圆内方,更欣赏这样的严肃后的自由和规范过的生机。

未来的摄影,一定拥有百媚千娇的神情,而不是长着一张标准呆板的国字脸;一定是拥有千姿百态的身姿仪态造型,而不是只会僵化地面对镜头傻笑。因为今天正在成长的摄影人、摄影师、摄影家更在意的是自己的个性舒展,而不是看人脸色、邯郸学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和美好,这也是会有更多的人会拿起相机记录这种伟大,表达这种美好的根源。让人高兴的是这一切都正体现在西安理工大学的摄影专业的实践中。

巩志明

《华商报》首席编辑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研究部副主任

2010年8月

走过十年回头望(节选)

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想想十年前,我也渴望有一个专业,也因申办摄影专业之事操了不少心,经过努力,国家教委终于批了下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招生,最终放弃。如果当时办成的话,也应该十年了。作为一名摄影教育工作者、摄影人,想为这个事业做点事的话,无疑是办教育培养学生,将学生作为你的作品是最好的结果。无奈的遗憾,我只能关注身边同行们办学培养学生,常常因他们取得成绩而暗喜。

说起中国摄影教育,应该说摄影专业是高校诸多学科专业里最为年轻的学科之一。如果要给摄影教育师资断个代的话,我认为他应该是第三代。第三代应该说是纯科班的,同时又获取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中国摄影的第一代师资,主要是一些教物理和美术的老师转行而组成的教育团队。到了第二代,也叫三合一,既有第一代的师资,也有自身培养的师资,又汇聚了摄影界有成绩的精英加盟,所以二代是多元的。而他就是在这个多元时代产生的第三代,在继承老一代摄影教育工作者教学经验同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办学理念,那就是“走出去、请进来、推新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三大特点,所以才使得他眼界不断的开阔,在这种宽视野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治学理念的路。当我看到他发给我的这五届学生及教师成绩作品时,我轻轻地梳理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在数字时代,依然坚持、探索着传统影像,并形成了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每个读者这在书里都能看得到)。这在学生及他们的作品中都得以体现,充分做到了继承与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学科年轻,他们也年轻,两个年轻碰到一起不免有点儿青涩。可是没想到这种青涩就犹如加了膨大剂般迅速地让他成长起来,取得那么多骄人成绩,而且在同行中引起极大关注,成为陕西摄影界一面旗帜。我认识张辉这么多年来,无事不见面,也很少聊天,我经常揣摩着他如何去当这个娃娃头儿。自己是娃娃又领了一群娃娃,肩扛手提头顶,经过摔打硬硬的走过了这十年。十年,对他们这个团队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终于十年磨一剑,将这个专业办得风生水起……

李泛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著名摄影家

2014年3月29日

dxcxh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