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

展览名:流动的直觉 于涓绘画展
展期:2016年3月30日——4月30日
开幕:2016年3月30日 15:00
艺术家:于涓
地点:力利记艺术空间

一部艺术史,是一部不断重新定义“什么是艺术”的历史。但无论如何,艺术是表达。对艺术家来说,表达是首要的,一切未曾表达的东西,都无从谈起。一旦开始表达,自然会追求有效性。让自己的表达充满感性魅力,是艺术家的天职。
艺术和感性魅力有着天然的连带关系,在很多情境中,艺术就是形式的感性魅力。一件作品,只要富有感性魅力,就能打动人,即使它的观念苍白虚妄。这和肉身的欲求有关,理性时常左右不了肉身,美色总是容易让人意乱神迷,这是人性的缺陷,也是人性的真实。
于涓的绘画,在材料方面很开放很自由,油彩、水墨、电脑绘画、各类现成物品等,都没有心理障碍的轻松进入。在不同的阶段,她关注的主题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各种材料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感性魅力。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动机和能力,这些作品中流露着于涓的美学趣味,和把握感性魅力的能力。她类似于经历过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家,对形式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开放的,并且明了感性魅力在表达时的重要性。
趣味是有时代性的,但趣味又总是个人化的。从艺术趣味方面看,于涓对现代主义以来的视觉趣味比较熟悉,表达手法也很丰富。对视觉语言的敏感,让她在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都轻松而自足。这些作品中一直有很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和天性禀赋的关联可能更多。
对感性魅力的重视,本质上是对直觉的重视。清晰、确定,是理性的固有冲动,但直觉总是混沌的,而且随时变动不休。纵观于涓的作品,每一阶段、每一系列,都有明显的不同。但具体到每一件作品,很难非常明确的体会到具体的所指。冷暖自知,只有当事者本人最清楚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本来用意,别人只是根据当事者的表达,来设身处地或置身局外的猜度。采用共识性强的视觉符号来表达时,也只是歧义相对较少而已,如果采用的是指向不清晰的形象,作品寓意的含混度则更高。于涓重视直觉性的表达,这让她的作品给观者强烈的感受。但作品中的指向,不是非常清晰的,因为直觉就是一言难尽的,所谓的明确、清晰,只是意识的一部分。
于涓的作品,和她的日常生活有关,但又不只是日常生活的表达。她的作品中,现实处境里的亲身体验,和悠远的幻想交织共生着。在意识经由绘画材料转化、流淌、生长出来后,很难清楚她在现实中的具体经历,也很难辨识出她吸收的文化碎片。以高度直觉的方式,她表达着和现实处境并不割裂,但又有梦幻蒸腾其中的人生感怀。获取明晰观念的企图,在遭遇这些作品时会落空,但当概念、逻辑失效时,直觉可以被激活,用难言的心灵来呼应混沌的表达。
这些作品把具体的生活细节过滤掉了,象征的形象、超现实的氛围、复杂的技巧、细腻的语言,围绕的大致主题是:孤独、压抑、痛苦、欢爱、消亡、生长等。基于各种欲望和诉求,生命的过程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起伏变换。于涓从自身的生存体验出发,夹杂上多维度的幻梦后,把非常具体的当下生活体验,升腾到被想象延伸的时空中。于是,这些强化直觉、含混观念、喟叹生命的作品,生发出莫可名状的诗意,和生命哲学的气息。
这些揉合了生存体验和想象,从具体生存处境中蜕变的作品,指向了泛化的生命。从这个角度看,她和很多过去、当下的艺术家相逢在共同关注的领域中。这时,语言和气质的差异是每位艺术家独特性的主要来源。于涓生长在中国大陆,她的生存经验中的喜怒哀乐,和这块土地的文化、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尚图像、卡通文化、电子游戏、魔幻电影等的痕迹。这些似乎是泛国际化的,但中国大陆这个最关键的背景,让泛国际化统摄在“中国特色”中。这个关系,于涓未必很自觉的意识到,但她的作品中自然折射出这种关系来。
对直觉的注重,让于涓的作品营造出强烈的心理氛围。一幅幅的作品,如同一帧帧的心理图像,映射着心理变化的历程。有过剧烈的痛苦、哀伤,也经历过深深的压抑和孤独;曾经在清冷阴沉中黯然神伤,也在云淡风轻里让淡淡的喜悦轻柔荡漾。艺术表达方面的天赋和修养,使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的富有感染力。当把这些感受置入想象中的无限时空中时,一朝风月的人生亦真亦幻,诗意的虚无包抄生命。但如果置入具体的社会背景、生存处境中,并追根溯源时,个体利益和文化、制度的关系,非常实在的扑面而来。这是于涓的作品里目前不曾触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