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uu

展览名:一页纸  A Piece of Paper
展期:2016年3月19日—5月8日
开幕:2016年3月19日 17:00-20:00
艺术家:程心怡、常羽辰、迈克尔·伊德(Michael Eade)、林延、刘张铂泷、摩根·奥哈拉 (Morgan O’Hara)、韦佳、朱喆)
地点:纽约布鲁克林区Jefferson大道410号#1

纽约—否画廊很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16年3月19日举办群展《一页纸 | A Piece of Paper》,呈现八位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以纸为媒介,材料或者灵感来源创作的作品,并于2016年3月19日下午5点至8点举行开幕,需要预约参加。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5月8日。
在手工纸上创作的传统中国书画家,将挑选纸作为创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纸的纹理、质地、渗水性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甚至成为图像的一部分。日本17、18世纪的浮世绘版画家,最早采用手工制作的桑皮纸Kozo,为制作更加精细的浮世绘不断改良造纸工艺。西方画家不仅将纸上作品作为最终大型画作的小稿、草图,也将纸上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介看待。相比大幅的布面油画,纸上作品更加亲切和平易,透露出艺术家在工作室的个人思考。当代艺术家对纸的运用更加多元,将纸作为载体,材料,或者灵感来源随意组合和创造。本次展览的八位艺术家的作品,便体现了一页纸中蕴含的无限创造力。
林延从2005年开始用水墨与传统书画手工纸传达东方哲学与直接经验。在她的作品中,宣纸常被塑造为极富重量而多层次的形态,借由光线与空间的辅助,释出饱满的个性与变化节奏。同时,她将宣纸翻铸成坚硬质地的砖瓦或金属,植物纤维的肌理凝练成作品中的自然及文化意象,平静地表现出在社会变迁动荡中的挣扎与生命力。
韦佳始终将个人记忆与创作过程结合紧密。在对水墨与西方艺术的兼容尝试中,他在多层宣纸上用碳笔随机临摹书法作品,通过反复的覆盖和重新描绘,使半透明的画面渐渐浮现距离感与虚空的影子;或对传统技法规则展开反叛,在宣纸上书写和泼墨,再将形象撕毁重新拼贴,在中西方抽象因素中寻求临界点的平衡。
朱喆历时两年创作的“维尼塔斯”系列灵感来自于十六、十七世纪荷兰虚空派 (Vanitas)静物油画。在这些油画里,象征生命力的物件如水果、花朵,常常与象征衰亡的物件如头盖骨、 沙漏并置,暗示转瞬即逝的欢愉与悲伤。在展出作品《速食》中,朱喆将经过不同程度消费后的物件再组合,浸渍油腻的快消品包装纸与腐坏的花束、食物演绎出时间的拟态,带有深重的油画感,又被赋予消费时代下凝练的个体情绪。
刘张铂泷的“痕迹”系列开始于2012年,尝试记录消失的事物,或“不存在事物的存在”。在他的摄影中,时间成为痕迹的操控者。透过空无一物的幕布,被撕扯的书页,布满小孔的墙纸,被移除的“不存在事物”得以宣告自我的存在。浩瀚的宇宙在变化中得以运行,看似恒定的事物其实不断在流动。拍摄痕迹的过程让刘张进一步思考个人感知与外界变化的关系。
在程心怡的油画与水彩中,毛发浓密的白人男子形象被反复用来重现她的个人经验与性格面貌。相较于其油画作品中敏感的情绪与对色彩的强调,她的纸上水彩更为自在抽象。表情单一的人物们以不同姿态溶解于幻梦般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与笔触无序的背景凸显出其所处的困境与存在方式。
常羽辰从2012年开始实验铜版画丶素描丶桑皮纸丶风琴书等各种材料和形式。此前创作的“蛇”系列运用不同技法,画面中蛇皮记录了时间与损毁的过程,构成不断变化中的细腻纹理。在此次展览中,她将呈现轻薄而脆弱的铜版画装置,深浅浮动的心脏图案印制在长长的日本纸上,从天花板垂至地面,延续其对于印刻动作与纸质媒材的探索。
迈克尔·伊德热衷于对自然景观,尤其是树这一形象的再造。他常常故意绕开传统观看的角度与色彩概念,将个人的意识与东西方手法不动声色地植入画面,邀请观者参与富有戏剧性、排山倒海而来的观看之旅。在他的木刻版画作品中,纤细的描绘里藏有包罗万象的形态,日本美栖纸承载了墨色疏密的植物景观,有悖视觉经验的层次编排使画面似曾相识却又使人犹疑。
对于摩根·奥哈拉来说,纸与笔是其观念艺术的记录媒介与表现主体。在她起始于1989年的“场境转化”系列中,缠绕而灵动的铅笔线条实时传送了外界的波动与生命迹象。厨师的力道、鞋匠的敲打、舞者的翩跹,都被她用锋利的笔触和有条不紊的手势输出。这些不同强度的运动轨迹,展现出原生的性情与古典绘画般的精细控制,是她对生命与生活最直接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