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自述
QIU Zhijie’s Own Account

福建漳州人,自幼接受传统书法训练和广泛的文史阅读,在家乡追随郑玉水先生等学书法篆刻。读美院之前就接触到当代艺术并有志于此。1988年开始在浙江美院读版画系,受到激浪派和博伊斯影响。毕业作品《大玻璃》和1990年开始的课外创作《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即被编入“后八九”思潮。

1993年开始,对语言哲学和文化人类学发生兴趣,在福建完成了《调查报告》系列油画后,在西藏、新疆、山西等地进行调查。

1993年底在杭州三台山期间开始使用摄影、录像和装置,主张用语言实验的最新成果来完成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关注观看的视角问题,媒体权力的控制问题,身份概念的虚假性等。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公共生活》装置、《纹身》系列摄影、《卫生间》录像等。

1994年开始移居北京,到北大外哲所旁听哲学,学习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同时创作装置、摄影等。1990年代中期参与《江苏画刊》的“意义问题讨论”,发表大量文字批评中国艺术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获得写作的名声。

1996年策划录像艺术展,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推动者。录像和录像装置方面的代表作有《物》(1997),《现在进行时》(1996)。同时,在杭州时期的摄影工作《纹身》、《虹》、《好》系列作品被认为是观念摄影潮流的代表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转向对观念艺术中的智力崇拜倾向的批评,1999年开始策划了《后感性》系列展览,鼓吹作品的现场性和综合性,反对过度阐释,并开始走向策展试验。个人创作则两极分化,一方面转向中国式的生命哲学和历史感的,恢复对书法的兴趣,代表作品有《唐诗十首》、《说文解字》系列、《挂历1998》摄影系列等;另一方面则对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产生兴趣,在2001年前后进行了大量社会采集式的摄影和录像创作,重要作品如《亚洲时间》、《黑板报》系列等。并和后感性小组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尝试大型的现场艺术的制作,如2001年的《后感性:狂欢》、《新潮新闻》、《报应》等活动。

2002年,参与“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大型活动的策划,我将其作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策展实验。个人创作则谋求和日常生活的无缝结合。创作了《长征——左右》等作品。

2003年9月后,我任教于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开始用“总体艺术”的概念整合此前新媒体时期、“意义问题讨论”时期和“后感性”等多方面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并用于教育。思想上我则由西方语言哲学和佛教的影响,部分地向儒学转化。“总体艺术”的理念,相信艺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和人的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完成,把艺术理解为自我和文化进化的工具。因此主张用文化研究作为艺术工作的基础,用艺术工作作为完善的人和世界的基础。

我目前的实践分成由内及外的三种:

一、书法和摄影作为修身之道。这里面包括《倒写书法》系列书法和摄影、《光书法》系列摄影、和与光书法同为夜间摄影的《摄影剧场》系列、《合影》系列等。书法作为我的基本修身方法,作为一种身体改造和思想改造的体操,把我不断地从日常生活中拔出。基本作为一种日课,书法类的工作是一个身体磨练的计划。摄影是近十年我关心的任务,摄影的任务是感时,并理解世界的构造方式。摄影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时间研究计划。是关于如何理解消逝者的知识,关于旅行、遭遇、结缘、遗忘、死亡的知识。同时也和现代化历史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因此,一系列与教育相结合的,深入基层的社会调查项目也成为“修身”的必要组成部分。下基层就是读无字书。作为一种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工作,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理解。同时,下基层的工作是其他艺术工作的准备研究阶段。

二、多个系列的历时长久的大规模的装置为“造物计划”。这部分工作是与一系列外物互相磨练,深入进事物内部的机密和关节,详细地展开事物的历史、现状和命运,环境和意义。然后寻找重新构造世界的机缘,这个过程当然同时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种工作既可能是非常社会性的,如对于现代西藏的研究,以及和她相关的创作《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等;这方面更为人所知的则是庞大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多次的展览分别应对特定的话题,谋求强烈的质感和景观:如在2008年《庄子的镇静剂》展博览中讨论的“变化”;2008年新加坡《大桥、南京、天下》展览中讨论的“吊古”的话题;2009年《破冰》展览中讨论的工业化,在2009年柏林《偶像的黄昏》展览中讨论的纪念碑议题等等。

除了这些被认为社会性很强的记录,“造物计划”系列其实也包括另一些更形而上的议题。比如对于迷彩的研究,涉及的作品有《黑白动物园》2005等。再如对于河流的研究,涉及的作品包括《多米诺骨牌:小的推倒大的》2009、《莫愁》2008、《我所忘记的所有的人》2009等。还包括关于植物的系列作品,关于塔的系列创作计划,惯于消磁空间的研究等。这部分工作更明显地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功能,讨论世界和人的共构,物和人的关系等等。

即将展开的大型的《历史剧》计划同样属于这个系列。

三、一系列综合的社会性的现场事件作品成为我的“肇事计划”的主体。这里面既有以个人作品名义出现的,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行为和实践作品,如《慢慢来》2005、《暴雨将至》2007、《如何成为失败者》等等;也有以教学项目或集体创作名义出现的超大型的现场事件,如《如何成为无知者》项目、《谜宫》多媒体演出、《九曲》系列多媒体演出等等。《南京长江大桥计划》的“诊所”部分,也属于这类工作。这部分工作主要在社会空间中展开,创作者和策划者、组织者的身份差别最为模糊,甚至具有准作品、非艺术倾向。这部分工作尚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将是未来积极的发展方向。

我的总体艺术概念和工作范畴的设计,是希望能够在艺术自律和社会关怀的左右两极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目前的整个工作范围形成了从内省到外向的漫长的谱系。然而,最外围的肇事也是一种修身。我的目标不在艺术作品,而在人的健全。

自述 邱志杰《给邱家瓦的信:不要失去你的平衡》 水墨 190cm×500cm 2009年

邱志杰《给邱家瓦的信:不要失去你的平衡》  水墨  190cm×500cm  2009年

本文发表于2013年《美术文献》总第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