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华《内在的风景》局部 木上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小华《内在的风景》局部  木上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

小华的画框绘画:空无的颤栗
Xiao Hua’ S Frame Painting: Shivering of Emptiness
推介人:夏可君 RECOMMENDER: XIA KEJUN

小华的艺术创作态度一直保持在一种“弱”之中,她相信弱才是最强的,而最强的弱又恰好是“无”,而这“无”又最为丰富迷人,能够把如此“几无”的虚薄气息做到极致,小华付出了惊人的工作时间。
早先小华的手法主要以缝线来贯穿画面,在德国柏林一缝就是一千米,在几乎无色或保持布料本色的画布上,或者贴过薄薄宣纸的画布上,以细微的网线,有时候还贴上纱布,来缝补画面,形成一些线痕。世界已然破碎,对破碎的缝补并非 要带给世界一种完整,反倒是更为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破碎的样子。这些缝线轻微地颤栗,带给画面可能的形式语气,但都处于一种游离与暗示的前语言状态,一切都欲言又止,一切都已经说完,轻微起伏的线痕暗示被抚慰的伤痕,但旋即又让位于材料本身的细微呼吸感。后来,小华加强了线的表现力,一旦她找到一 种很厚的印度手工纸,以墨汁染黑,或者保持其白色,然后开始画出一道道痕迹,或者以铁丝来缝线,而墨汁则浸透在纸张里面,这些不规则的线痕,与之对比的铁丝线痕,带来了感觉的激烈与炙热,在沉厚裂开的黑纸或内敛秀静的白纸上
,无数线痕闪闪烁烁,宛若星星在黑夜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或者作为流星一般滑过天际的划痕,让我们凝视的目光与内心不止息地颤栗。
在德国柏林学习的小华,对于材料的探索,对材料那不可说或不可表达的痴迷,让她走向了现成品绘画,这是她对画框本身的反观:绘画完成之后,才需要画框,但对于小华,这个事后增补的画框相反构成绘画的另一种边界(Parergon,或者Delimitation),另一种开始的可能性。如果绷上画布则开始了绘画的可能性,如果停留在画框上呢?并没有进入绘画,这个多余的边框就仅仅是一个现成品,这有些类似于法国1960年代《支撑与画面》画派对于画框的反向绘画观念,当然可以进入某种概念绘画的可能性,但小华停留于画框上,在画框上继续划痕,无目的或无意义的划痕,而且把画框里面挖空,留下参差不齐的边缘,这是让中间的空白开始颤栗,挖空后留下的不齐边缘也是画框的边缘,在凸凹中形成了另一种空无的画面空间,但实际上绘画并没有进行,只是对画框的巧妙处理,但是又有着绘画性:绘画性一方面体现在画框周边的划痕线条上,还有以炭笔等等的涂染上,或者以绳子、铁丝、钉子等等在木板上带来千疮百孔的钉痕,让材料具有灼目的温度,这些破孔与钉痕在铁丝的串联中,拟似某种可能的风景,有时候还加入灯泡,使之发出闪烁不定的光芒;另一方面,让中间的空白有着周边参差不齐的颤动,让空无获得呼吸;而且更为富有匠心的是,小华还让那些挖空留下的木条边缘,让这些碎痕起伏不定的边缘拟似自然风景的暗示性形象,宛若山峦在起伏,这《内在的风景》乃是对破碎心灵最好的修补。在这里,小华活用了中国文化收藏石头之人的视觉洞见,在自然的石头上看出可能的风景画面,其实自然并没有如此,但人类却通过拟似的想象,自由投射无数丰富的图景。
从空无获得的凝视,还获得了自然景观的遥想,这是现成品绘画的内在奥秘,小华以其女性艺术家对材料的敏感,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意在言外的美感。

2015小华《内在的风景》 木上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小华《内在的风景》  木上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

L X 2015小华《木头,钉子和绳》局部 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小华《木头,钉子和绳》局部  综合材料  24cm×30cm  2015年

X 2015小华《时间的灰No.1》 宣纸拼贴、墨及缝补 38.5cm×55.3cm 2015年小华《时间的灰No.1》  宣纸拼贴、墨及缝补  38.5cm×55.3cm  2015年

2015小华《木盒上的画》(白天关灯效果) 综合材料、灯 30cm×40cm 2015年小华《木盒上的画》(白天关灯效果)  综合材料、灯  30cm×40cm  2015年

本文发表于《美术文献》2016年第1-2期 总第11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