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图片20151225103641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跨年四重展:阿修罗净界:宋琨个展/重访与再造:武将的动向/支点 • 东西之间: 谢岩个展/变流:黄娟

展期:2015年12月31日—2016年3月2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阿修罗净界:宋琨个展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2015年12月31日推出的宋琨个展“阿修罗净界”,是时隔两年之后艺术家精心准备的最新个人作品展。展览由系列油画、装置及氛围音乐和影像构成,鲁明军博士担纲策划,将跨年展出至2016年3月2日。
宋琨1977年出生于内蒙古,2006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艺术团体“N12”的组建成员,也是当前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在今天这样一个自然与人工、生物与机械交融的所谓“后人类”时代,宋琨在创作中将视角投向末法时代的欲望、灵魂和信仰,呈现了它们在现实及超现实层面的不同意象,带着幻想、敏锐、深重的气质。宋琨将本次展览设计为一个岛屿,或者她所谓的“净界”。它既是净土,也是人间,亦是地狱道;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亦是未来。“净界”与其说是一种虚构,不如说是艺术家最真实的体验和感知。
“净界”岛屿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佛教中的阿修罗、“地藏六使者”,无明海里的人,畜道动物(水母,蛇,章鱼),净土极乐世界的风景,伪造的净土岛屿装置,以及以星空、海洋等原始自然为主题的影像和音乐等。其中,阿修罗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作为佛教“六道” 之一,半人半神的阿修罗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天人的威力和鬼蜮的恶性。它本性善良,但也常带有嗔恨之心,和执着争斗之意志。而今,阿修罗这个形象的载体早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虚拟网络、Cosplay,包括民间信仰等各种元素集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名状的新的阿修罗形象。对艺术家而言,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真实的承载。
宋琨并不关心、甚至是有意地割裂了上述各个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宁愿将它们视为一个个无甚关联的符号或象征。但正是透过这些符号,营造了宋琨心目中的“净界”。这个“净界”不再是东方仙隐、诗意化的自然主义或净土观,也不是传统概念里的“自然主义”和“极乐世界”,它看上去混乱不堪,但又释放着诡异和活力。诚如佛教中地藏菩萨所讲的:地狱就是净土,见证实相得来的般若净土在远方,也在眼前。
也许,有人会觉得宋琨是建构了一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但她不以为然。无论画面中的想象,还是那些散落的晶体器官,事实上都是她切身的体验和感官反应。她所制造的这个混杂的“净界”是她对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戏剧化的提炼,亦是她清修的一个方式和途径。然而,当“净界”成为艺术,进入画廊、美术馆的时候,看似是一种隔离,但事实上她是将“净界”本身又植入了纷繁混杂的现实当中,因为这也是“净界”的一部分 。或按佛教的说法,这可能就是一种“善巧”。

重访与再造:武将的动向

就个人经验而言,艺术家武将有着油画、设计、插图、版画的身份背景,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标识和符号,他总是自由游走于各种艺术语言方式之间而不自束,传统的水墨方式对他而言既代表着一种文脉传承,同时又是新的认知方式。蜂巢当代艺术中将于2015年12月31日在B厅呈现武将多种媒材的最新创作,并辅以文献资料,推出由汤宇策划的“重访与再造:武将的动向”展。展览将跨年展出至2016年3月2日。
在此次展览中,《无中生有》作为占据展厅中心的木版装置,基于对形和法度规则的讨论而创作。展厅以三百余木刻盒子布置成两排并行而又间断的八组体块,像是高两米余的黑色碑阵,与美术馆原有墙体之间营造出了三条通道,观众需要不断地移步换景穿行于展厅,才能窥得展览全貌,而盒子的外立面则由众多不规则的黑底白纹的痕迹组成了一幅幅不可名状的抽象图景。
展览还将呈现大型水墨作品《山水非师》。艺术家将并不完全成熟的山水或是局部的摹本(甚至可以称为习作)以重组与拼合的方式构成一幅似山非山、似水非水的意象画面。这是对传统绘画形制的图像式处理,也将传统重置于一个崭新的逻辑结构之中,恰是从这个角度,武将又与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关联。
2010年以来武将为编辑中国古代石刻佛经拓本的丛书《宁斋藏古代石刻佛经集存》,曾多次赴邯郸响堂山石窟、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及洛阳龙门石窟寻碑考据,从碑铭拓印和对往事追忆的过程中传递出来的古意让他感受到一些平时所体验不到的东西,也为他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因此这次展览也将他编辑完成的一整套《宁斋藏古代石刻佛经集存》与长卷《访碑图卷》一并呈现,试图将他寻访中国古代石刻佛经的旅程的进行较整体的视觉勾勒。
在武将和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是开放的、可变的、反概念化的视觉机制和话语逻辑,在他的视域中,形式难以自足,观念也殊难成立,他激活了传统,汲取了观念,从而反哺了自身。因而在这次展览上,展场塑造成了一个可供对话和游历的场所,传统文人的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与当代空间的可变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颇具张力的场域,作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一个场所中被糅杂为一体,既瓦解了古代、现代的线性叙事,也打破了传统、观念的二元对立。这样的个案基于艺术家内在张力与自主性空间的开放式讨论,或许有助于我们追问什么才是艺术价值或品质的最终来源。

支点 • 东西之间: 谢岩个展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2015年12月31日在C厅推出由丛涛策划的谢岩个展“支点 • 东西之间”,呈现其近年的油画和纸本创作。展览将跨年展出至2016年3月2日。
谢岩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谢岩出身艺术世家,幼年时便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大学时选择修习油画专业,他早期的油画作品造型坚实,质感鲜明,在质朴中追求博大之意。与此同时,谢岩也乐于借纯净的水墨语言抒写宁静愉悦的心境,在那些富于现代形式意味的风景作品中,线条的质量和色彩的点染都显露出他对中国画媒介的熟练驾驭。谢岩近期的风景创作超越了之前以油画材料表现中国传统山水形态的面貌,转而在材料本身用功,将油彩和水墨两种媒介融而为一,统一于颇具现代形式意味的风格意境中。
谢岩同时具备中国画和油画两方面实践经验,能够在中西绘画媒介方面自由转化融合,既受惠于八十年代以来诸多画家在材料方面不断补课的成果,更取决于他不同于前辈画家受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影响而执念于严肃的文化责任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当代心态自然而然地从不同艺术传统中汲取适宜自己艺术理想的资源。这种当代心态是二十一世纪信息化与商业文明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历了祛魅与启蒙之后,当代人对异质文化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大大超越以往。在这种心态中,东西方的壁垒并无意义,画家所关注的只是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将他自己的生存、审美经验完美的呈现出来,因而对媒介材料本身的关注,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要求。
谢岩近期的创作探索,是将西方油彩与中国水墨材料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抛弃它是东方还是西方、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的纠结,它所呈现出来的只是画家的当代心态,一种平和开放的,超越了以往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壁垒的,专注于个人审美经验表达的心态。

变流:黄娟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项目于2015年12月31日推出年轻艺术家黄娟个展“变流”,展览由杨鉴策划,作为蜂巢扶持年轻艺术家计划的第十六回展,将展出至2016年3月2日。
黄娟1991年出生于重庆,本科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研究生在读。在本科学习的后期,黄娟以一种自省而单纯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抽象创作。本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两年在纸本上创作的抽象作品。
黄娟的抽象绘画存在较为明显的演变:从比较自动主义式的、极端繁复的“增殖式”的形状网络到圆形、条纹形、方块形混合的复杂形式演绎;从纯平面化、图形化的视觉秩序到之后的微妙参差、前后掩映的空间结构转变;从简单纯粹的大块色彩布局到之后丰富渐变、多调性交响的色彩世界,形成了一个不断“破局”的过程,艺术家驾驭形状、色彩、质地、形式等绘画要素以及把握画面复杂统一关系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她后面的画总会面临更多的“技术飞地”。她要付出更多的劳作和智力去填补这些难度上的增长空间,不断找到所有形象和效果共同的纽带,更为稳定而深刻的则更具有框架性,比如那些星空般的“点状”形象群、均匀而“守恒”的线条秩序、明丽而富于光感的色泽等等,这些大概构成了黄娟绘画的某种底色。
在黄娟的画面中,光源的穿透形成了多重时空维度的交叠感,而线条的流动感消除了叠加式作画方式呆板的疑虑。那些抽象图示和不规则网格来源于艺术家的日常经验以及情绪的提炼;可以感知的是,在画面背后,存在一个纯化而独特的感觉系统。而当视点孤立地落在画面中抽象图示的微小单元,会发现艺术家刻意避免使用辅助工具创作时不可避免的绘画痕迹的变化,它们在这里像是一种情感的附加,这些元素共同服务于画面,缄默而又顺从。艺术家在作品间维持着一种变数,激进地打破着自己的系统,也震动着观者的视觉神经。
​本次展览的题目为“变流”,取自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抽象与移情》当中论述的与抽象所对抗的一种不确定因素。黄娟作品虽大都由抽象图示在同一画面中重叠出现组成,在不同作品中却没有刻意设定关联性的连接和设定叙述性,进而言之像是通过找寻一种“变流”在阻截作品及作品间的从属和附加,近似与相联被艺术家有效地控制了。当作品集体呈现时形成场域,内向的力量被聚合,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系统之中的产物,而“变流”光临使得每件作品都形成独立的节点,开端一个新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