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辑 数码时代的新架上专辑(2005年)

学术主持:鲁虹

主题:熊莉钧 罗丹 杨静 李继开 王尊 徐波 王颉 谢其 黄正敏

新作:蒋昌忠 南溪 王晶 朱进

Issue No. 37(2005)

Theme: New Easel Art in the Digital Era

Academic Host: Lu Hong

A.T: Xiong Lijun, Luo Dan, Yang Jing, Li Jikai, Wang Zun, Xu Bo, Wang Jie, Xie Qi, Huang Zhengmin

A.N: Jiang Changzhong, Nan Xi, Wang Jing, Zhu Jin

37

 

数码时代的新架上(解说词)
鲁虹

数码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生存方式:一方面,各种数码艺术——如观念摄影、录像艺术、电脑艺术作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出现;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媒介的架上艺术在接受各种数码艺术影响的同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数码时代的新生架上艺术来说,体现在题材选择与观念的表达上,它更多与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科技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有关;而体现在艺术表现上,它已经基本消除了从写生到创作的传统“反映论”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从借鉴数码图像到进行“后期处理”的“构成论”模式。所不同的是,有人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油画的技法,有人则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大众文化——如卡通、广告的技法。必须指出,所谓“构成论”模式,乃是以“虚拟…性美学为基础.进行对各种数码图像进行重新“编码”与绘制的过程,其目的乃是为了在一个十分主观的艺术框架内,强调生活的本质。一般来看,借用数码方式进行架上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他们既没有参与“文革”与“上山下乡一的经历,又缺乏对空洞理想的信仰与追求,所以。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普遍采用的是“微观叙事”的模式,并着重表达个人的生存体验与身边的生活。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这与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是绝对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绝对不能用传统的艺术标准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简单化评判。本辑《美术文献》集中介绍了一批年轻艺术家创作的架上艺术,从中我们足以见到架上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希望各界人士能对这一创作现象给予必要的关注,同时希望批评家们能从理论上给予深度诠释。

2005年5月30日

于深圳美术馆

(本文发表于2005年《美术文献》总第37期)